近來 區諾軒及羅健熙等分享了區議員工作心得,協助新人,城中也有很多人鼓勵和勸勉當選人,可見大勝後即是超大的期望和責任。有不少朋友勸我也撰文供新人參考,大家從標題可知,這是偏保守的淋凍水式的分享。
雖然已有很多朋友提醒新人03/07的教訓,但看到越來越多朋友提出不同的宏圖大計,似乎有「太心雄」的趨向,故撰寫此文,希望不會招致「old seafood倚老賣老」的譏諷。文中評估偏於悲觀,但願未來發展不會如此;裡面有直接的批評,可能太嚴厲/嚴苛,或許會得罪人,但請相信,這都是我的肺腑之言:
1. 「紅綠燈延長三秒」這類文宣被人笑了很多年,我認為只是政治娛樂化的現象,大多數人(包括不少候任議員)並沒有認真思考:區議員為何要出文宣邀功? 如果你說是因為建制派議員太蠢太傻,再哈哈大笑,那你不用浪費時間讀此四千字長文。
作為同行,我會這麼解讀:區議會選區太小,外人往往不明白某一社區的具體問題(外人視為瑣碎小事),當區區議員一般而言更掌握具體民情,故有理由相信他主動「邀功」的議題關乎當區居民的切身利益。例如那個路口可能是交通黑點?近期是否意外頻生?可能附近多老人院或幼稚園?又或可能是交通樽頸?如果是的話,你固然仍可不滿其宣傳手法,但怎能嘲笑跟進此一社區問題的區議員?這或許太old school,但我真的認為我們,尤其是區議員,應該認真嚴肅地討論及跟進這類社區問題,而非拿來搞笑。
區議會的選區非常小,選區外的市民(甚至該屋苑外的人)往往不知道某一社區議題的問題所在。一般市民將那樣的文宣當成茶餘飯的笑料無傷大雅,但我希望一眾新人不會如此看待社區問題:居民的安全和便捷是嚴肅的議題,容不得搞笑。前人有云:「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希望大家不要做這樣的矮人。而且,請相信:你任內會收到很多這類以前你認為極瑣碎的提議,但對提議人而言,那往往是重要且合理的建議。
以前有議員剛當選就揚言不接個案,表示要處理更大的政策問題。雖說人各有志,但我非常不認同這種取向和態度。我們當然不會認同所有建議(我大膽政治不正確地說,不少提議出於私心、無知甚或無聊荒謬),但你有必要聆聽其心聲。我認為這是區議員的職責所在。
2. 不少人說選舉結束是另一場選舉的開始。我並不同意。A politician thinks of the next election; a statesman thinks of the next generation。我不是扮清高扮政治家,我也常常思考並努力兌現政網以期連任。我想說的是:選舉更側重宣傳,文宣當然重要,且將越來越重要。但如果你以為靠文宣就能獲勝,那下次選舉(你預期下次選舉還有這麼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沒有實質政績的話,你很可能連任無望。
這就如商業世界:你不用心做好產品,卻寄望賣廣告而能成功促銷一樣。那樣的產品,就算能夠暢銷一時,也必然無法長久。做好產品是四年的事,選舉期只是兩三個月。在任四年不努力,荒廢區政,卻寄望最後幾個月靠文宣取勝,這是投機。這樣的人,正是令市民不齒的政客。
「你可以暫時矇騙所有的人,也可以永久矇騙一部分人;但是,你不能永久地矇騙所有的人。」(林肯)
當然,如果你不相信市民有分辨的能力,那麼我會懷疑你是真心相信民主制度,還是相信希特拉式的宣傳。
3. 地區工作需深耕細作,揼石仔工夫非常枯燥無趣,遠不及社會運動激情浪漫。這是我應向各位心懷大志,充滿激情的新人強調的一點。過去十多年,我也見過不少這樣的新人,例如民主黨南區團隊也搞蛇齋餅糭及旅行,這些不是秘密,也是我們接觸一眾長者師奶的有效辦法,但有的新人無法適應(不屑?)而熱情冷卻;另一些則會因為地區工作沉悶枯燥和太雞毛蒜皮(例如幫居民填表、出信、打電話等等),或認為民主黨地區工作模式跟不上時代(例如相信網上宣傳即可,何必辛苦晨早派單張咁老土),落得理想幻滅和工作進退失據的下場。
這些年我已接受了這樣的分析:有些人不適合做議員或議助,不是因為能力不及,而是性格和興趣令他們更勝任在社運、工運或NGO的崗位。我真心奉勸新人:如果一兩年後你有此醒悟,認為自己志不在此,或對議會及地區工作心生厭倦,請盡早安排接班人,在第三年才決定的話已太遲,在第四年接棒只是送下一個新人去做炮灰,而你是間接將席位送給建制派的罪人。
4. 一個區議員如此,再大而言之,新一屆的區議會也應認真思考角色。我完全同意泛民主導區議會後可以用各種方式革新區議會,也可以更發揮更大的政治功能,但一如我一開頭就寫,本文會是偏於保守的淋凍水式的分享,恕我坦白:提出鴻圖大計遠比實際解決市民所急更容易,最基本最費時最沉悶的工夫往往最少人關注,最少人身體力行。
一些朋友似乎對區議會抱有太大的期望,很少留意到制度的先天限制。暫不說如政府很可能對區議會橫加不合理的種種限制(減少權力和經費等等),民主派現在主導議會,可做的遠比以前多,我們當然可以爭取及發揮更大的權限,但在現有制度下,區議會的角色極其有限。大部份市民的期望仍是我們藉此制度做好民生工作。我擔心,過高的期望只會導致支持者過大的失望,如果過於政治化,這樣正符合一眾溫和市民的心理預期:你看我沒有說錯,這些人只是搞政治,不做實事。
我同意,以上是非常悲觀的估計。但我想提出的重點是:我們必須小心衡量區議會的政治工作比重應增加多少?市民能接受的臨界點在哪裡?這是必須小心拿捏的重要判斷。
5. 我認為民建聯及工聯會將乘勢壯大,建制派必將迅猛反擊。在一些假中立的建制派落選後,民建聯及工聯會等主要建制政黨必然接收這些選區,要麼將假中立者拉攏入黨,要麼是派遣其年青、專業之親兵直接與泛民對戰。以建制派的資源、社區根基、以及新一代建制新人日見提升的學歷和能力,我方新人如果無法在四年後交出實質成績,單以政治立場面對有政黨系統支援的建制派候選人,必敗無疑(你還是預期下次選舉有這麼大規模的社會運動?!)。
6. 不要相信「人一藍,腦便殘」。我相信我們南區幾個泛民區議員都能達到這樣的指標:有一些藍營選民會在區議會投票給我們,因為他們認為我們幾個「肯做嘢,做到嘢」;但講到立法會,我們完全無法動搖其投票意向。唱高調者固然可以苛責:就是因為你們幾十年不做民主教育,才無法令這些深藍選民轉為支持泛民。我無意長篇回應這樣的批評,只能說:「人一藍,腦便殘」只是極負面的文宣,千萬不要當成是事實,更何況深藍如深黃一樣,並非社會的大多數。所以,請尊重藍營的選擇,正如我們也希望他們尊重我們的選擇一樣。
我們不應視藍營支持者為敵人,同理,也應慢慢與地區法團、機構等建立合作關係。以我為例,我第一次當選時,邀請選區內的法團出席辦事處開幕禮,無一應邀。我也曾提議否絕區內遊艇會加建、曾動議譴責海洋公園。時隔十多年,我不敢自誇,但我現在能與區內各大法案、機構及團體等保持合作關係。因為我自信在這些年裡,我已慢慢建立起「徐遠華做實事、明白事理」的形象。要取得居民和團體的信任,並非一年半載能夠成功,只能是慢工出細貨式的慢慢累積。想取得藍營支持者的認可更加困難重重,大家在幾年後不妨也用此作為一個指標:有多少藍營選民會認可你的地區工作,投票支持你。
7. 多落區,莫離地:地區工作很多是know-how,不是書本死知識,只能邊做邊學。我中大政政出身,理論對地區工作並沒有太大直接關係,舊人經驗自然有價值,但絕不如你落區去感受社區的脈搏、居民的不滿、擔憂和期望。我舉一最佳反例:林鄭擔任公職數十年,論其對政府運作及各項政策的嫻熟程度,以及投入的時間,相信城中無出其右,但作為政治人物,她只從官方文件去了解社區和社會,犯了政治大忌:離地。
所以既使你自認熟悉政策,了解普遍的民心民情(可能只是網上世界?),但對所在社區的居民心聲你掌握多少?我經常以此自警,但有時也會犯此病:例如平時看慣了官方字眼和詞彙,有時不自覺地連自己文宣也照用,但其實一般市民卻摸不著頭腦。我舉一例:官方字眼用「行人輔助線」,對居民而言,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是「行人輔助線」,但其實就是馬路中間加一個安全島,所以用「安全島」遠比「行人輔助線」更貼近民情。
這只是個簡單的例子,但誤會、不解乃至予人離地的形象往往由小事累積而成,更重要的是這是開始脫離民情的徵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是不論新人舊人都應時刻緊意的古訓。
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為居民爭取某政策、工程或服務,但這只是一部份,更重要的民之所惡,或民之所懼,常在我心。當然,這容易陷入山頭主義:只看到自己細選區居民之惡及懼,而因小忘大,我相信大家在任內間中會面對這樣的兩難,這又是一句政治不正確的話:現在NIMBY效應乃至民粹思潮非常盛行,非常考驗議員如何把握和拿捏民情。如果區內有此類議題,宜異常小心。
8. 前面宣傳很重要,落區很重要,對新人而言,如果僅是在這半年才出來,那麼我大膽說你當選僅是因為政治浪潮,而非你個人能力,故更應加強落區,增加曝光,讓居民認識你,信任你。其中一個好方法是多做社區問卷調查,從某一社區議題著手,旁及其他。如此既能知道居民對某一議題的民意,又能近距離接觸居民,了解居民的喜惡。我的經驗是:多做問卷調查,必有額外收獲。
初落區,知名度低,很少居民會主動接觸你(各位新人已有「議員」名銜,應會比我當年從零做起容易得多),但持之以恆就自然「熟絡」。但這也是第一步而已,多曝光建立知度很重要,而且能營造出勤力親民形象,但千萬不要迷信曝光。例如我自己的競選對手,以為多曝光就能勝出選舉;但其實建立知名度後的第二部份更重要,即建立支持度。這更考驗你的實力,因為你要deliver result,即交貨。
選舉非常現實,如果你長期交唔到貨,即使你曝光率超高,在居民眼中,你只淪為一個專責派單張擺街站的散工,為何要選你做議員?
漂亮動聽的口號只是口號,表面宣傳只是表面宣傳,相信民主制度的話,應相信選民有辨別的能力和智慧。各位新人:四年後,你如果只有口號,只有表面宣傳,沒有實際政績的話,你不要心存僥倖,選民一定知道,會用選票懲罰你。
9. 我留意到一些新人談及建制派時,言語間頗為不屑。但如果我們相信民主制度,我們不應假設大部份人因為蛇齋餅糭而支持建制派。每個當選人,尤其能連任幾屆的議員,背後一定有其長期的付出和深厚功力,民主派建制派皆如是。即使我們不同意建制派的立場和手法等等,但各位新人宜翻看以前的會議紀錄,清楚前任的關注事項,力求更進一步。知己知彼的老道理,我不贅言。
10. 泛民內部整合是個大挑戰,我傾向悲觀:現在好聽點是和勇和合一,是傳統泛民、本土派、港獨派團結一致,但是現實一點分析其本質就是山頭林立。雖然不願見到,也不想捉鬼,但我預計泛民各黨派政治立場的差異是以後出現分歧、磨擦及至內訌的其中一個重要遠因,程度多嚴重是時也命也的問題,無法預計。我們必須有足夠冷靜的心態和預備,力求防範於未燃;出現衝突後,也只能盡能力做好damage control。
拉雜成篇,竟寫了四千多字。希望有人有心看到看完,或有一點參考價值。幾乎沒有提及對未來議會的展望,一來已有很多人寫,二來本文已太長,有機會再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