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雨傘運動是政治大地震

$
0
0

圖:Manson Wong

一眾天災中,重建最複雜的是地震。颱風的破壞力也許更大,但颱風不會影響地型。颱風後,只要清除垃圾,之後就可重建。而重建出來的建築物,往往跟以前差不多,社會面貌變化不大。地震,卻會改變地型。假如盲目重建,禍害必大。正確重建,必先重新勘察,依地型變化,改變規劃,才能令重建物盡其用。未倒的建築物,亦需再次檢查,確保結構仍然結實。結構弱化的建築物,只能拆卸重建,否則將成為更大的定時炸彈。

雨傘運動帶來的範式轉移,如地震一般,已影響了整個社會地貌。最明顯的,是社會運動從別人帶領演化成群眾自發。單看上周沙田的街頭活動就是明證。但是筆者認為,這個範式轉移,遠比街頭活動深遠。筆者認為未來幾年,我們會見到以下的發展。

第一,香港將會出現更多的政團及社運組織。雨傘運動,直接壯大了很多組織,另外亦有不少新組織應運而生。新組織的出現,實在是一個訊號,現有組織未能滿足所有的需要。香港地貌已變,必需經歷破舊立新。每個組織都需思考,巿民到底需要什麼。不能滿足需要的組織,將會被淘汰。這跟商業世界一樣:世界改變,將令顧客改變。未能滿足顧客新需要的公司,只有破產一途。商業組織如是,政治組織亦如是。

第二,素人議政,將聚焦政策議題。相對選舉制度,聚焦政策議題顯得簡單直接。水貨客有沒有影響到你?認同現有的電視牌照嗎?喜歡上班上學的巴士路線嗎?這些議題,每一個公民都明白,亦有立場。成功爭取,好處亦是即時。水貨客議題,贊成與否,大家都有想法。任何兩個人聚在一起,都可以討論及辯論水貨客的存廢。民主政治,就應這樣:大部份時間,應花在辯論實際議題。

泛民主派,為人垢病是不懂經濟,不懂民生。民主發展至今,的確沒有什麼經濟或社會議題,是由黃營主導。雖然大部份人或不贊同爭取方法,但是對付水貨客,切切實實是黃營第一次主導了經濟議題。未來我們需更著力,發掘各種經濟議題,繼而爭取政策改變。

第三,爭取方式將遍地開花。傘前議政,不外乎投身選舉或街頭運動。這兩個方法,仍將是重要活動,但是未來將不限於此。而且,當聚焦是政策議題,我們需要更多的論述。範式轉移,亦包括宣傳民主化。期許一間或數間傳媒,代表所有人,本身就不民主。過去或許有商業或人力的考慮,令我們需要這種大傳媒的方式,但是時代進步,兩者都已非瓶頸。

新傳媒,並不等如網媒:但是網媒將是大部份新傳媒的起點。有心投身政治的年輕人,更應經營及主持網媒,訓練自己演講、辯論、以及寫作的能力。坊間已經開始有訓練班,網上亦有很多教學,幫忙年輕人起步。梅艷芳,當日出道就一鳴驚人,就是因為她當時已在荔園表演了上十年。下一輩的政治人物,亦將出現這個情況:主持過幾年網台的,經驗及功架將遠超沒有主持過的同輩。沒有開過咪的年輕政治人,將會不成氣候。

民主與否,執政當局的一大優勢是設定議題。君不見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之初鼓吹科技立國,重新培養出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人才,幾年之間,改變輿論,甚至令以書蟲為主角的處境喜劇,成為收視冠軍。畢竟,政府力量有限,很多政策根本不能單靠政策和資源。反而推動了民意,令公民自發支援議題,才能改變社會。政府的角色,有時候更像引導者。

但是,政府推動議題亦不能脫離民意。每一次推動議題,政治人物都花掉政治資本。如果推動議題成功,則會賺得更多政治資本。所謂認受性低,就是政治人物,已經透支了政治資本。執政黨如是,在野黨亦如是。每次都說「信我吧」,但卻沒有實際議題,只是在浪費政治資本。相反,就算是新組織、新一代人物,如果專打議題,證明能帶來實質改變,亦能累積政治資本。以上幾個變化,也許需要幾年時間改變,但一旦成形,演化出來的,應該是更結實的黃營政黨政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