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聯代表團不應中立?我試試用簡單的方式再回答一次。因為學聯代表團一直參與會議,了解組織架構,有責任溝通清楚明白。我們亦了解學聯過去幾年的工作,不會只留於雨傘時的印象。必須重申,我們尊重公投結果,但也有幾點想跟同學交待,僅此而已。代表民意不等於沒有立場,而是出現爭議有責任要求討論。這個的確有缺失,我們也有作檢討。
我認為,學聯工作是院校外務工作的總和,做決策的學聯代表團首席代表/常委始終是幹事會有mandate的ev/p,他們的決策須跟隨政綱。跨過幹事會問責,甚至提議ev/p退出代表團的意見正正反映經過公投以後,同學仍未了解架構。這就是我們失職所在。
代表團則負責監察院校在這跨院校平台的運作,自然有責任及義務處理相關爭議。過往的「中立取態」令我們只就退聯組的質疑回應,而沒有跨越表面質疑,論述「為什麼要留在學聯」、「為什麼港大一開始要創立這個平台」?這些資訊的缺乏令同學無所適從投下過千的棄權票、亦令這次學聯爭議留在表面論爭,可惜之餘,我們也實在責無旁貸。這些是我們要向同學及學界同儕交待的。
坦白說,我們有時對代表團的位置也感到困惑,也期望相關朋友用心推出改革。這年謝謝學聯及代表團的朋友,也感激你們付出的努力。
重溫一下聲明相關部分:
另外事後反思,代表團團員未有明確表達希望留在學聯的立場,也是導致今天投票結果的原因。我們早前在會議中,決定直接回應澄清同學各項質疑。這是基於我們其時對代表團定位所作的判斷。於舍堂探訪中,我們亦有論及「進而結合學界力量,以取得更豐碩成果」( 摘自二零一四年度學生會中央幹事會內閣「凌濤」之政綱)的重要;於派發的單張中,我們亦有就各同學的疑問,一一作出回應。事後反省,不直接表達立場有其不足。由於我們的澄清,未有與支持退聯立論正面交鋒,讓同學清晰比較,在退留之間作出抉擇;致使同學無所適從。同時,個別資訊浮泛無根,一些失實消息也未能盡作澄清。最終逾千票棄權票,正是上述失策之反映。身為駐學聯的港大代表,我們理應有能力及義務,指出學聯此一平台,於港大學生會的重要價值,尤其是可以有力促進學運發展,鞏固學界實力,在不同議題深耕細作。在聯會制的章則與穩健財政保護下,與各院校精誠合作,互補不足,貢獻社會。代表團本是港大同學在學聯的代表,亦是學聯代表性所在,在此事上,代表團未有盡責清晰表態,明確道出事實、澄清錯謬及彰明學聯的價值,無疑是我們失職的表現,委實責無旁貸、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