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去中心化」的香港

$
0
0

【文:周子恩 @進步教師同盟】

儘管我們未必願意承認,但觀乎近日不同層面的觀察,香港社會已經明顯出現了後現代主義 (Post Modernism) 中經常提及的去中心化 (Decentralization) 現象。這意味著香港社會已出現範式轉移 (Paradigm Shift),而我們熟悉的傳統價值觀和思想體系將失去原有的領導地位與權威。

要清楚認知這個現象,我們首先要理解後現代主義的由來。自從工業革命後,世人愈來愈信靠科學,認定世上有一套完美的思考方式──強調因果關係的線性思維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而這就是現代主義的由來。套用在香港的歷史環境,當年英國殖民者講究成本效益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正好用來解釋香港由一漁村化身為亞洲四小龍的故事,並成為香港人的集體信仰。

一如世界上所有思潮或概念總有盛極而衰的一天,每次出現社會大規模的動盪,社會總會有新思潮冒起。在西方社會,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愈來愈不信任科學或其他傳統工業社會的標準,包括國家,可以為人類社會的未來帶來希望;反之,愈來愈多人希望尋求個人的救贖和制度的民主化。儘管香港的經濟文化發展較其他先進國家落後,但仍無法擺脫上述的社會發展軌跡。

事實上,在香港,類似的社會變革亦曾出現:九七危機和六四事件,一度令香港人陷入混亂之中,移民潮的出現,正是最好的例子。然而,一國兩制的承諾,令大部分香港人仍抱持最基本的信心,至少他們仍然相信殖民地遺下的制度,可以保障香港人的生活方式50年不變,而這亦是2003年7月1日五十萬人上街參與反政府示威後,社會仍能保持和平、理性、非暴力之原因。

可惜,這個相對安穩的社會狀態,已經隨著近年連串事件的衝突而成為泡影。個別官員的個人言行及私人操守問題撼動了香港人對善治的信念,而政府在連串的港中矛盾事件中的取態亦令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動搖,官方的宣傳頓時變成蒼白無力的堂皇論述(grand narrative)。舉例說,警方在雨傘運動備受爭議的處理手法,以及疑似有勢力人士介入的畫面,更進一步令市民對管治者失去僅餘的信心。警察多年來建立的高效公僕形象瞬間破滅(註1.),公義無法彰顯的失落,和對未來環境的擔憂,令香港社會陷入多年未見的陰霾。

更重要的是,連串事件帶來難以彌補的社會撕裂和價值觀念崩塌。值得一提的是,正如上文所述,香港社會其實曾出現信心危機,但由於社會內聚力依然存在,整體社會仍可選用一些相對較溫和的手段,例如對當權者的冷嘲熱諷或戲謔取得心理安慰,港台多年來備受好評的頭條新聞,乃至近年走紅的100毛便是當中佼佼者。

但由於政府一直未有正視民意的流向,甚至選擇具挑釁意味的強硬態度而非疏導,社會醞釀已久的負面情緒終演變成去中心化的意識形態之爭。就目前眼見的情況而言,不單政府部門及傳統政黨失去民心,就連一些傳統的大型機構,包括電視台或各大傳媒亦無法倖免。記者到示威現場採訪時多次受到干擾的事件已經成為常態,而這正好反映社會某些價值觀已經出現根本性的變化。

值得深究的是,每次出現社會運動或個別行業出現問題時,各持分者傾向自組壓力團體實行自力救濟,例如國教事件催生了學民思潮及校友關注組,TSA事件又出現了大量家長組織。在某程度上,受惠於互聯網的普及,來自不同界別的關注團體正好填補香港公民社會長期以來的空白,但那些小型團體如雨後春筍的暴增,會否導致不少學者和傳統組織者一直以來所擔心的社會「碎片化」問題?除了上述的政黨及傳統專業界別,甚至新興政治組織及社團亦備受衝擊。(退聯爭議及雨傘運動後期連串拆大台事件正好反映情況之複雜可能超越我們想像)

到底去中心化的香港社會對未來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這絕對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註一:https://forum.hkej.com/node/73105

(圖:pentoy.hk)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