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香港流行文化因勢利導,成功企業化的電視大台一度主導了我城的話題、氣氛和情緒。但今天時移勢易,傳統歌影視娛樂工業風光不再,港人文化食糧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雨傘運動後, 大大小小如雨後春筍的新媒體、新活動、新製作,填補了大台的領導真空,但卻也花多眼亂。 在百家爭鳴的世界, 我們可以先歸納一下近年逐漸形成的三種文化能量:國際能、中國能、本土能,窺探一下它們背後的運作邏輯,瞭解一下香港這個新的獨特文化環境。
國際能已空降
在「一帶一路」如牆紙般填滿施政報告之前,「國際化」是香港政府政策中的安慰劑。每當市民聽了這三字經,也會感到很特別安心,但其實香港人並未真正認識國際能這個神一般的對手。
國際能有三套神功: 藝術制度、知識產權,和新近練成的創意城市。藝術制度主攻社會上層,它源自歐陸,由學院、博物館、畫廊、藝評四大支柱組成,到了美國後再加入文化期刊和金融拍賣等發揚光大。藝術制度可以將一排磚變成經典,在畫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