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連線 20150812重點播報
岑敖暉、羅冠聰、黃嘉輝
【大學六件事之一:讀書】
2200-2230
羅:過去我也收不到offer,不要緊的,繼續努力。
黃:我也是第一次沒offer,相當理解,很徬徨。
岑:這制度很殘酷,我也覺得這是個過程,是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學時很難令你認識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很多都是家長和同學灌輸給你的。
羅:如果(老師)聽到同學想揀文哲史,他會勸你不要揀。
黃:又或問你將來是否想做老師?
岑:又或揀science的,會問你是否將來想做lab assistant。雖然我也知道讀science將來的路很窄,但自己興趣最重要。我們三人都是進到現在的學系之前都有些波折。
羅:今天我們說大學六件事:讀書、上莊、part time、住hall、拍拖。第六件事則之後再說。先說讀書,大家分享一下求學經過。
黃:我二年前入大學,但距離中學已有四年。我在中七考A level時不夠分入大學,當刻心情非常不開心,跟著讀副學士。讀副學士的生涯頗有趣,我可以選任何科。讀完副學士第一年,我還是沒offer,到完成副學士我才收到offer。在副學士期間認識了很多東西,是另一種生活,認識到很努力升大學的同學,鼓舞很大,大家互相鼓舞多,希望大家都高分然後可以一起(升大學)。
羅:我也是讀了一年副學士,我中學已有心入政政,考A level後將三個選擇都放政政系,最後三個都入不到。那時我沒有plan B,相當不願意在大學讀我不想讀的科目,那時我的分數其實有很多選擇的空間。大家都可以思考,入大學是真的想讀某個科目或是可以sit堂或tran科?我在過程中學到文化研究這科目,我之前對它認識很少,讀副學士時發覺更喜歡這科目。人生走遠些的路,也許有另一些風景。我損失了一些光陰,但也發掘了自己喜歡的科目。
岑:可能要做些錯的決定,走自己不想走的路,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在中小學,我們只有很少空間思考自己想怎樣,很多都是和長輩或朋友有關。可能在未知自己想怎樣時走些冤枉路會更清楚自己。我當時不sure自己想讀社會科學,當時想著走商科,是老師告訴我,我自己摸索的空間不多。我從來都是睇餸食飯,看分數選科,有想過讀中醫,可想而知我當時是毫無想法。
去到中大後就走上不歸路。昨天我去了中大,見到很多freshmen,我當時也有報ocamp,當時見到「體驗另一種ocamp」,原來是學生會,當初見到也覺得是伏,只有幾個人。去了那個ocamp就思考,你想做個怎樣的人、怎樣的學生。大學生好像很威風,但這究竟是甚麼東西?慢慢思考後就入了學生會、學聯。
羅:我們三人都是學生會及學聯體系的人。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批評東亞教育將人生最精力旺盛的時間放在學習上,但空間很小,令他們難以思考世界及創造性的東西。這種學習模式和世界脫節,世界現在講求創造性、批判思考,但香港的教育扼殺了很多學生的空間。
岑:我之前很憎家長叫仔女讀medi、law,現在會反省為何他們會這樣做。這是因為我們這些科的出路很少。家長遲些可能等仔女養,或想仔女過得好點,這不僅是教育制度,而是香港這地方扼殺了無數空間;只有金融是生金蛋,科學、文史哲的(生存)空間很小。
【大學六件事之二:上莊】
2230-2300
羅:上莊是我們共同的經歷及回憶。
黃:相信是佔我們大學時間最多的。為何上莊是很難答的問題。我入大學是想做個平凡的大學生,玩ocamp、住hall、認識朋友,玩ocamp的途中發現自己不適合做太搏盡去玩的人。我在ocamp認識岑敖暉,他那時是外副,在校內已有名氣,然後我跟蹤他的步伐上莊。
岑:這裡三人都是學生會然後學聯。我和嘉輝一樣是year 1上學生會莊。中大學生會出名的是chur,不知做甚麼,要suspend及上完莊會被人quit U,以前有這些例子。我剛說過,上完學生會ocamp後,思考甚麼是大學生,大學生在社會的位置,以及我想這四年怎麼過。當你發現一個問題,你覺得很重要的,你就趕它不走,它會一直在你心裡面,間中提你,看你答不答到這條問題。之後跟學生會的朋友傾莊,越傾就走唔到。回想起,我上莊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是我想做的事。
第二年上學聯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在學生會的一年都是政改前期的事,如何推廣佔中,將公民提名及政改帶回校園。落莊時,政改去到一半,覺得要跟下去,學聯就有身位讓我跟下去,所以上學聯莊。
羅:我在嶺大沒參加過任何一個ocamp。我入大學前也想找平台參與社運,那時也篤定想上學生會,可惜那年上莊的人太少,不夠人組不成內閣,做不到學生會幹事會,選了代表會。我有個很大的體會,嶺大學生會的工作很辛苦,我沒有強的團隊在莊期一起去奮鬥。我覺得上莊一樣很可貴的事是,如果支莊run得好,一班人出生入死一年,建立的友誼是人生中很難找到的。大家知道上莊是勞民傷財,回報近乎錢,會爛GPA,換回來的是無形、但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東西,例如友誼及知識、眼界上的拓展。
岑: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思考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學生會及學聯這兩年,讓我好好認識自己想做甚麼。
羅:求學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學未必有這個空間,大學時,這必然在大家的思考中。上莊則令你直接思考自己要做甚麼。
黃:上莊不是一個人上,是一班人上,無論你上甚麼莊,你支莊必然有個任務或相同的想法,重要性在於一班人不為利益、不求回報,為相同理念,用一年時間共事,這在中學或職場都較少見。也會學到一個人未必做得到所有事,必然需要透過和莊友合作,以一支莊的力量去推動,感受到團隊的力量。
岑:知道有一班人和你的理念相似,一班人一起去做,日而繼夜、夜而繼日,甚至有幾條罪在身,但都不會後悔,因為有一班人和你有著相似的目標,沒有利益、外在的原因影響你,純粹是你覺得這件事應該做,這件事是對的,我現在要站出來做。
【大學六件事之三:住hall】
羅:說完上莊可以說說住hall。大學教育裡,舍堂教育也是重要一環。宿舍生活對大學生有何價值?
黃:我覺得是學習獨立生活,住hall,你家人不會管你,這是很好的經驗,學習如何獨立自主。但我都不是管理得很好,有點凌亂。
岑:不一定整齊才是好事,凌亂也可以是美。我覺得超整齊沒亂七八糟舒服。白雪雪一張枱,好像總有點不自在。
羅:宿舍其實是還原鄰里精神,守望相助的精神。你不會在現今香港的住宅群找到這種精神。我覺得這種精神很重要,因為這培養了公共生活空間的概念,從而培養個人品德及個人對公共群體負責任的精神。大學是全人教育,學術以外,學做人、對待人、如何看待世界,都需要在大學生活中磨練。
岑:我之前住的宿舍是幾層,大家都認識,繼而大家信任度很高,不關門的。當然pantry的雪櫃會被人偷東西吃,這不太好。大家請不要偷pantry的雪櫃的東西吃。舍堂的關係很密切,會知道其他房的動向。我很少參與宿舍活動,回想有遺憾,沒體驗舍堂生活,但我也有其他體會。
【大學六件事之四:兼職】
2300-2330
羅:相信兼職是很多大學生有做的,但對我們三人是較難實現的事。我們將時間放在上莊及搞運動。我之前找到一個符合我興趣,收入不算太低的兼職,是電子競技評述員。我由細到大很喜歡打機,現在有職業打機競技手,這行業衍生其他職業,有轉播,所有有評述。在暑假或有比賽時才需要工作。
岑:找到自己喜歡的兼職很難。大學生要找兼職,一來學費貴,學期是九月開學到四、五月,五月到九月是沒事做。很多大學生想去旅行,去旅行也要旅費,所以很多大學生會去做兼職。我們六月,六四前後有運動,然後是七一,只剩下八月,也要搞學生會ocamp或迎新。我做過打電話做問卷的兼職,也做過在家打transcript的兼職。
黃:學期以內的兼職,最常做的是補習。另外,在中大,如果大家check email,學校經常請同學在圖書館睇場,大家可看看學校的mass mail有沒有這類工。我沒有兼職過,和Lester一樣,整個暑假是學生會運作最旺盛的時期。除了六四、七一,學生會還有其他不起眼的工作,包括準備ocamp,迎新日宣傳單張,向新生講解大學生活。有些學生會要統籌整間U的ocamp,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
羅:學生會有外務、內務,和不同公司合作,新生入學的電腦優惠是學生會和不同公司傾回來。大家對於學生會一定是衝、搞運動的印象,是因為學生會的內政太隱蔽,學生會也不會宣傳。有即將入大學的聽眾可以考慮認識學生會,不同志向也可在學生會磨合到。
岑:很多學生搵part time,另外很多學生也做intern。我也覺得intern是一件頗有問題的事,一、兩年的實習,是沒有人工的,有的也只是車馬費,工時是五月到九月當一個full time的工作,但沒有人工。可能有人說大學生連intern也做不好,大家可能忽略一個面向,這些公司請那麼多大學生,大學生是否應無償勞動?我個人不認同。他其實可以跟每個員工說袋錢落你袋,若一個老闆和一位在酒店做清潔的阿姐說「阿姐,我而家俾你做,袋錢落你袋,所以我唔出糧俾你」,大家會覺得很荒謬,很不合理,但若將姐姐換成大學生,「大學生在希爾頓做,我袋錢落你袋(所以不出糧)」,大家就覺得順理成章,我覺得這是問題。但很多公司見你沒有做過intern就不請你,令很多大學生明知無償,但為了日後搵工,都要做。
羅:不止我們批評這制度,有些有良心的老闆也批判這制度。我也聽過很多公司對intern很保守。大家要正視青年在intern當中是否有所學習,還是只是一個剝削學生的事情。
岑:學生會要處理的事情很多,每個都緊緊相扣。
黃:外務容易被媒體見到。但學校內也有不公義的事情,例如宿費年年加,我做內務時也搞過反宿費活動,這也是學生會的工作。另外,內務最常做是和學校開會,由飯堂、泳池加不加價,到建築物或發展,都要做。有很多精力花在和學校bargain,但成效也不容易被人看到。
岑:我覺得這是很重要。宿費年年加很大鑊。雖然講咗,校方也可能會加,但講了,學校多了顧忌。若沒人遏止飯堂加價或令到校方用便宜的條款租給小型餐廳,可能中大會變哂大家樂和美心。中大好的地方是,很多餐廳都不是大餐廳,阿姐會認得你。
【大學六件事之五:拍拖/之六:捍衛學術自由】
2330-2400
羅:拍拖留給其他愛情專家講解。第六件事就是捍衛學術自由。最近大家知道陳文敏事件帶給學界很大的風波,學術界受政權干預非常大,對社會影響很大。任何思潮變更都著重大學裡有沒有學者提供論述。政權干預對公民社會的傷害很大。
岑:當初為何成立大學,是因為它能推動社會進步,令人成為完人/全人,這些角色對社會是重要的。現在大學的功能是否完整?相信有很多東西是危在旦夕。推動社會進步必然和政治和社會有關,現在政權明顯不想大學肩負此重任。陳文敏在這個危急的關頭說的話,我覺得很有風骨,很有學者風範,他說若學者也不去關心政治及社會,誰還會做?學者的價值在哪兒?我覺得最有資格、身位、及義務去講的,是大學生和大學教授。我覺得這不是美德,是一個責任及義務。當初我們搞罷課,邀請不同學者加入及協助。雖然有百多位學者參與,但也遇到不少學者雖然暗地裡同意我們,但太政治性所以不方便出面去做。在以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能管用,但現在不僅港大,所有(大學)都被梁振英及北京政權視為眼中釘。
黃:我覺得大學最重要的目的是尋找真理的地方,無論是科學或是社會的真理,繼而告訴世人,推動社會進步。現在政權打壓就是將講真理的人滅聲。陳文敏講平等政治權利的重要性,政權不想他講,所以他不可以升級。鍾庭耀事件也相類似,政權叫他不要說那麼多真話,講真話會影響管治。政權為保自己的管治威信,要人不要講真話。這是相當大的問題。
以往的制度行之有效是因為官民矛盾沒那麼強烈,但現在梁振英擺明車馬打壓,究竟能否達成共識,我表示質疑。
羅:學術界打壓,整個社會的變革或推動可能會更此受到影響。佔中首先由兩位大學教授和牧師提出,可見香港人很尊重尊業的價值,尤其大學教授是受人尊敬,若他們因政治因素無法在公共社會出聲,整個社會對於政府的監察的社會發展的影響都很大。
岑:以前一直都有學者認為只做好自己的研究就好。但學術和政治永遠一環扣一環。歷史的書寫權或社會的闡釋權,很多時在學者。若學者不肩負這責任,大學將變成為政權塗脂抺粉。香港相比其他地方的社運有一不足之處,是大學教授或學者的參與不足。在香港會講社會現況的學者,來來去去都是那幾位。很少學者討論香港前途,究竟香港的社會運動該如何走下去,香港的民主化,香港和中國的關係、和世界的關係,除了一班青年搞不同的社運外,也需要人提供論述。台灣很多社運都有教授分析政權,為運動提供出路和辦法,台灣學者在社運的角色頗大,香港則相對去政治化。
黃:傘運後,大家討論一國兩制或香港的前路。最能夠解答這些問題是高教界裡的學者,他們花了很多年研究香港政治、中港關係。我的觀察是缺乏這方面的論述。在這critical moment,應該見到百花齊放,很多學者討論一國兩制還是港獨等,但我見到的不是這情況。
岑:我覺得這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若學者們不是研究這課題,突然要他們討論這課題,他們可能和我們一樣企咗喺度不知如何說。可能他們未意識到這問題的重要性。傘運後應該有更多年青學人願意擔任這位置。但其實教席也是必爭之地。現在越來越來大學請海歸派的內地教授,因為他們對香港沒太多感情,不會關心社會性、政治性的問題,政權樂於見到這情形。
羅:社會缺乏公共知識份子,因為香港做本土研究的學者很少,若學者要升遷就必需要國際化,這過程會令本土研究減少,令介入本地政治的知識份子減少。大家也需要討論大學在香港擔任甚麼位置,對社會變遷是否有其獨特意義。
岑:香港很多postgrad傾向收外國人或內地生,因為內地生會被當成外國人,令學校排名提高,這令本地生想做研究變得困難。也有很多香港學生不想在香港讀postgrad,因為在這個專請海歸派的現象下,讀香港讀完PhD找不到教席的大有人在,也因為學歷太高難以在市場找到工作。大學問題也必然不能忽略政府資助學位不足,以及學制問題帶來的學債問題。
羅:捍衛學術自由對整個社會和大專學界都很重要。希望大家留意每間學校的運動,希望大家多點參與及了解學界的狀況。
註:即聽即打,只收錄約5%,純為未能收聽之戰友即時報告重點用。詳細內容請收聽節目。非fans。沒故意剪輯。
以往集數重點:【http://www.inmediahk.net/taxonomy/term/517455】
圖源:學運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