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主義」已在香港抬頭。
所謂「納稅主義」,並非強調民族觀及國家權力之絕對集中化的納粹主義,而是主張「納稅人就是上帝」、「交稅越多,權利就要越多」、「你無交稅,你無資格出聲」的思想。
上年九月開始,我不時都會聽到這樣的言論:「你班大學生都未交過稅,學咩人出聲?」「我是納稅人,我有權侮辱慢必!」「你要嘈,有交稅先講啦!」連大陸喉舌都話:「因為工商界交了很多稅,所以(工商界為主的)委員會在特首選舉上是必要的。」
說這些話的,抱著這些想法的,通常都有同類特徵:中年、中產、自以為「成功人士」、「對眼生響額頭」。我稱這種人為「納稅主義者」。「你交過稅未」這個質問,就是他們的最強武器,如核彈一樣。對方口中縱有千萬樣你無從反駁的道理,只要你爆出這句「你交過稅未」,對方就頓時顯得渺小,變得「發言失格」,被你快速秒殺!這就是「納稅主義者」特別的理論技巧。
在「納稅主義者」眼中,似乎表達意見及投票等公民權利,是他們買回來的。公民權利,就是他們納稅的消費品。交稅越多,公民權利就要越大。其他沒給錢買的,給我滾去一二邊。
可是,「納稅主義者」忽略了一個事實:公民權利是基於其公民身份-「在一國或一地之內所有合法的居民」,而不是基於你有沒有納稅,和納了多少稅。直接參與社會事務的決策過程,是所有公民的基本權利及基本責任。只要是公民,就有權使用自己方式向公共及行政機關表達意見及參與決策,每個公民的權利亦是相等。公共及行政機關的施政,不只影響納稅者,也影響未有需要交稅的公民。所以,「大學生及年青人未交稅就要收聲」,這種講法根本不合理。
「無繳稅的就是對社會無貢獻,是垃圾、是廢青!」「納稅主義者」亦常常標榜有交稅就有貢獻,沒交稅就有沒貢獻。但攪清楚,有沒有貢獻和你交多少稅、賺多少錢是兩個概念。
交稅,是回饋,不是施捨,說白一點是交維穩費,難聽一點是保護費。你能交稅,是因為你從社會奪取較多資源、資產,你奪取資源及資產後還想要享有相對安穩的社會,你就必須要透過稅收,回饋收入的一部份給政府提供社會保障,提供廉價醫療系統等人人受惠的公共服務之餘,確保有安全網保護比你不幸的人。你在社會奪取資源、資產越多,從社會獲益越多,回饋的數量自然應該越大。站於管治角度下,這種社會資源重新分配就是避免基層飢寒交迫下「發窮惡」-用社會規範以外的方法「重新分配財富」,以維持生存機會,而造成治安不穩及社會動盪,令你無法在有利於你的環境下繼續獲益。
同時,於社會奪取多少資源、資產,不是基於你有多少貢獻,而是基於你的崗位在市場有多大需求而已。有勞動已經是有貢獻。因為在生產機制中,不同崗位的人都有付出,互相依賴。另外,有些貢獻並不是以金錢衡量的,製造免費娛樂、藝術及推動社會發展、為弱勢爭取權益,也可以是在經濟外對社會的貢獻。因此沒交稅的、貧窮的,並不等於沒貢獻。
老實說,如果從資產分配上獲益極多的人,還要比普通人享有更多權利及政治話語權,只會加劇社會政策向富人傾斜,讓政策方便本身奪取大量資產的,奪取更多資產,把基層勞動者及小市民迫上絕路。這是製造特權階層,並不公平。政府施政傾向窮人才是天公地道呀,交稅交得多的人財雄勢大,需要政策扶他們一把,來保障他們基本生活需要嗎?不過,懂得這套想法的人,也不會是「納稅主義者」吧?
「納稅主義者」好像常常以為自己納稅買權利,左一句loser,又一句廢青,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好像在他們眼中,納稅者就是上帝。知否世事常變?當今天的基層和學生他朝成為納稅者,碰巧你遇上經濟轉型,不幸沒能力交稅,你們會否仍然抱著這套「納稅主義」?到你們「買不起」公民權利的時候,你們又願意把它拱手讓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