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休息了幾天,完全不寫作,也沒參與過什麼爭論。
2014年9.28至今,情緒很容易被掀動,很容易動氣,也很容易口出惡言。由9.28當晚跟支持學聯決定的人罵戰,到後來跟支持撞立法會玻璃的人罵戰、跟攻擊立場新聞作者的圈子罵戰、跟某些語不驚人誓不休的人罵戰、跟來到我版面挑釁的某政團支持者罵戰,不知不覺自己也變成了另一個人一樣,一些一直持守的原則也忘記了。
高級矯情師
這後日子,我看到一些圈子對我的貶稱,我覺得某程度上算是抬舉了,例如有份做雨傘革命10大X人候選人(幸好低票落選)、文痞、自干五。我覺得最有趣的一個叫法,是「高級矯情師」。這個叫法令我想起《鋼之鍊金術師》裡面那些鍊金術師,不過他們的命運是被傷疤男逐一追殺。
老實說,這些貶稱,我一點也沒介意。至少有些不喜歡我的人為我安一個特別的稱號,而不是把我打成什麼膠,這某程度上是一種肯定(不是阿Q精神)。
看著這段日子不同陣營之間的大罵戰,很多我也沒有涉足。即使是涉足,我已經盡量從第三方的角度去討論,我能夠做的,就是盡可能做到邏輯和事實不會犯錯,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是沒有問題的。
染上挑釁毒癮
有些時候,我也沉不住氣冷嘲熱諷,這種冷嘲熱諷,很多時是拿一些我看不過眼的言論來開刀,針對他們的漏洞或前後不一之處加以諷刺。刺激到那些看不過眼的言論支持者,是一時之快。這種一時之快,是會上癮的,而且愈來愈有癮,結果自己也步向本來自己看不過眼的那方向。
這段日子,看著那些大罵戰,愈來愈泥漿摔角,愈來愈多謬誤、愈來愈多中二病。我一邊看,一邊想,其實不是這些小圈子的人是如何想的?在他們眼中,會不會只是好像小說Lord of the Flies (蒼蠅王)裡面那些荒島上互相殘殺的少年?還是覺得所謂運動就是烏煙瘴氣?抑或是覺得這些所謂罵戰都是who cares的無聊事?
本來有公共性的討論,變成了低層次的罵戰,當中滲透大量私怨、仇恨、世代矛盾、階級矛盾、意識形態矛盾,裡面有沒有有心人煽動?說沒有誰也不會相信。當中動機如何,我不想作誅心之論。這種罵戰,參與其中只會抱薪救火,須知道熱衷於罵戰的人,最怕是別人不跟他們對罵。
這段日子,在網上看到不合邏輯、涼薄不堪或者不經大腦的言論愈來愈多,有時候忍不到手反駁,就浪費了時間和精神,而且令發言者覺得更興奮。這真很無謂。結果,我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理那些無謂的言論,後來更加要調節一下newsfeed,令這類言論減少出現在視線範圍。
GTA和Fallout 3的比喻
有一個道理,我一直都知道,但有時做不到。那就是要做到傳訊的效果,首先不要二話不說就挑釁對方,不論是網上常見的扣帽子、問候家人、人身攻擊,還是我慣用的暗諷,都是把討論的大門關上。這種做法,同時間會像打《GTA》或者《Fallout 3》那樣累積印象值,令某些圈子的人形成對你的負面印象。有玩過這兩個遊戲的朋友會明白,當你的形象值累積到某個水平,某圈子的人在路上一見到你便會開槍打你。如果是打機的話,這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是在現實世界,尤其是當你希望多做理性討論的話,這就不太好了。
所以,這個農曆年,我跟自己說,盡量不再主動挑釁別人了。那些罵戰,罵一段時間就會完,而且罵戰的過程中,人們會現形,給對方或己方支持者看到,反而你加入罵戰,會令對方支持者更團結,更看不到他們支持的人的矛盾之處。這不是衝著某一方說的,這根本左右各派在罵戰中都會出現的情況。
被誤會的複雜紀錄
有人可能會問,是不是即使有些人故意造謠、對別人惡意中傷或者不合理的說法也不理會?不是。不挑釁別人,不代表不以事論事,不論對著的是那一方。我的「紀錄」很複雜--我曾經因參與反赤化聯署而成為左翼朋友下戰書的對象之一、因力排眾議高調批評學聯呼籲9.28撤離引來很多人批評、因批評支教民做事方式而被批評為激進、因批評撞破立法會的做法有問題而被咒罵、因反對縱火而被批為和理非、因認為應該接納立場新聞而被批評為文痞。有這樣的紀錄,是因為討論某個議題,你總不能討好所有人,但如果批評的是事而不是人,下次還有討論的機會。
這段日子我犯的錯誤,就是不自覺參與了對人不對事的泥漿摔角,令我不由自主的被歸邊。舉個例子,最近在一個場合第一次跟一位活躍左翼人士交談,才知道他一直以為我是堅決反學聯的(關於學聯問題,我跟支持和反對的人士也有交流,他們知道我立場),相反的情況也曾經出現,即是本土的朋友把我歸類為左膠。這種誤會無法避免,只是如果我主動去叫罵的話,那造成的印象就未必是誤會了。
新一年,是時候戒除毒癮,重新做人。我不求討好所有人,我只希望能多一點平心靜氣的討論,即使平心靜氣討論會被扣帽子,我沒所謂。這個世界上有些人你永遠不能改變,但我仍相信有不少人是會講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