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生活在左與右之間

$
0
0

攝:Manson Wong

屯門、沙田的反水貨客運動,香港大學學生會退出學聯,香港的社會運動在最近的時候,呈現一個各自爭取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次的分開,值得深思的是對於傳統爭取制度民主地進行改變的左派的一個訊號,到底以往的爭取方式是否有著需要改變的地方,民眾的憤怒既已到達一個沸騰的階段,到底應該如何去處理這個情況。

左與右的爭論

抨擊左派的不同論述,其中主要圍繞左派的論點主要把不同的責任歸咎於政策,因此導致面前的情況未得到即時的解決,如自由行來港購物運水貨,左派會在最後總結及建議時,要求政府在政策方面進行改變,因此行動需要針對政府,施加壓力,使政府在政策方面進行退讓。

然而,右派的抨擊就是針著於左派歸咎於政策,及對政府施加壓力以達改變的情況。右派認為這樣的爭取方式已經過時,這是由於他們在過去的爭取經驗之中,眼見爭取的結果政府只有很少的讓步,他們以高鐵未有拉倒、國民教育陰影未除、香港電視仍未開台、七一遊行未有給予政府壓力等事件,說明溫和的爭取方式已經過時,他們抨擊左派的溫和,認為爭取應該由民間做起,由下而上給予政府壓力,本土、熱血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以衝突的方式去針對他們的目標,他們以排外及保護本土為凝聚。

以上的情況,右派對左派的抨擊未必有不合理的地方,由其是右派在左派爭取改變的事上,他們的論述的確為大眾接受,舊式的遊行的確未能為政府構成壓力,但當再深一層分析,為什麼遊行未有給予政府壓,為什麼未能動搖政府的施政,是否衝擊就能衝散利益集團的團結呢?再者,泛民主派在這幾年的力量分散,是否能有效給予政府壓力呢?相反地,既得利益集團的勢力是團結的,他們的分工亦很仔細,因此他們才不需要回應市民的需求。

在雨傘運動期間,與友人曾經作過討論,當中包括為什麼雨傘不如零三年七一,民眾用腳走出來之後,有其他人與上層有力人士進行商討、討價還價,以爭取支持,為什麼整個民主派也投入雨傘運動,大家也沒有作分工,與不同勢力協調呢?運動就如那兩個年青團體,只是一味地「衝、衝、衝」,對話卻是非常缺乏,正如現在的左右之爭,雙方缺乏了一個深刻的討論。

更換政府? 更新文化?

然而,右派的一問要求推倒政府,更換政權,我們要問的是,是否更換政權就代表香港的問題會一一解決?在社會上的貧富不均、地產霸權、政府內的貪污腐敗、以及水貨來港掃貨,是否更換了政府就能解決問題?如果更換政府就能解決問題,為什麼中共替代國民黨,蘇共替代沙皇之後,霸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我們要更換政權,更換梁振英政府,用武力或許可以一步到位。問題是為什麼一次又一次更換領導人,香港仍舊沒有任何改變?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到底上任後便傾斜商界的利益是單純的制度問題?還是大眾也有一套文化,對於商業主導,搵錢第一的態度,使香港的民生問題一直惡化,也使政權及利益集團一直鞏固?這樣就是我們更換了政權,更改了制度,問題是否也一直存在。正如美國是一個民選政府,他們一樣因為金融利益集團的強大,而導致社會的困苦。

民主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沒有民主制度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而如果沒有民主的文化,就算有了制度,香港一樣會傾斜商界,傾斜既得利益集團。如果香港要民主,我相信是要一套在地化的民主,我們要換湯亦要換藥,若果只換政權而不換民主的思考,繼續這樣的商業發展,我們現在面對的不平等及不自由一樣會存在。因此,既要更換政府,亦要更新文化,兩條進路缺一不可!

民主在地化的思考

或許「民主生活化」及「民主在地化」,有人只把他當在口號,未有細緻思考。其實民主生活化及民主在地化,或許正正是現在這個狀態的一個出路,因為一味地衝擊或許能一步到位地更換政,即時處理政制上的問題,但同時亦會使政府與民間的敵意增加,亦會嚇怕群眾的支持及參與,因此要長治久安,是要讓民眾了解真正的民主,組驗民主的生活方式,形成一套民主的民化。

閱讀意大利共產黨黨員葛蘭西的經歷時,其中提到葛氏在運動之中的反思,面對法西斯的威權政府,以及蘇共革命後的情況與意大利的不同,武力在意大利社會未開始之前,民間社會的規範已會阻止武力的出現,況且出現了武力之後,民間社會也會抨擊武力使用者,使武力使用者被排擠在主流社會之中。因此葛氏的反思是,在一個已成結構、已成體系的社會之中,武力縱然能一步到位地更換政府,但民間社會也必會有所反彈,因此不是只以武力就能更換政權,而是要把民主的一套思想文化植根民間,形成日常生活的方式,使公民社會建立,這是對抗威權政府最有效的方式。

而參觀民間機構香港公民的時候,從他們成功爭取深水步區議會改變一億撥款的使用,並看見了組織的重要性。權力使人腐化,因此我們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制衡不同的權力,同時更加需要建立一個共議的平台,讓社區內有能力的人士及代表與社區內不同人交流,在爭取的運動同時,亦要讓不同人明白,需要接受不同人的意見,使民主成為生活化。香港公民以社區聆聽的方式去聆聽社區內不同團體的意見,透過與不同團體的交流、溝通,以收集民間的不同意見,從而制定一個「共同」的爭取策略。

假使看完這篇文章後,我真誠地希望與你們每一位交流,無論是左派或是右派,同時我也沒有否定行動的必要,沒有行動,沒有運動!只是除了行動,希望我們更能互相包容,互相討論,互相協調,讓我們共同為香港的未來努力。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