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第29日。
有同情但不完全支持佔領的朋友說,他反對暴力對待和平示威者,但對繼續佔領有保留。他覺得示威者是時候應該要退場了,因為我們可以做到的實質成果,已經做盡了,無論是喚起社會注意也好、公民覺醒也罷。
而我的個人立場是,退場只會在兩種情況下發生:一是達成了實質效果,即政府願意在政制上增添民主成分而非空談;二是在不可抗力的因素下,示威者被逼從佔領區撤離。
關於「理想」與「實效」之間的選擇,從運動初期我便一直在思考。究竟我們長此佔領下去,是為了守住我們「渴求民主」、「改善政制」、「堅守法治社會」的終極理想?還是我們在追求一個實則結果,追求政府會在最終給大家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然後和平散去?
這個問題一直讓我很糾結。一方面我看到不少堅守在據點的人高呼「學聯不代表我」,批評、拒絕、甚至破壞學聯落區與示威者開會,聲稱沒有大會、需「提防學聯騎劫」。另一方面我看到不少示威者對雙學或三子仍有期盼,仍覺得他們是領頭人、政治領袖,覺得他們有責任繼續為雨傘運動尋求出路、達成實質結果。
然而將上述兩種意見加起來,試問一堆不能代表群眾的所謂政治領袖又如何為這場運動尋求出路呢?試問他們如何與政府談判、甚或達成實質結果?有人不斷說「三子騎劫」、「學聯騎劫」,我反而覺得是「群眾騎劫了學聯」。我的看法是,因為有人動輒就宣揚「學聯出賣港人」的聲音,學聯為了保住群眾的支持度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甚至在談判桌上、面對高官,也只能將我方所有不同的聲音重覆一次:包括「公民提名」、「修改基本法」、「取消功能組別」等等。那次會面自是為學聯搏得所有掌聲,因為表達了大家心目中的最高理想;但作為一場談判,我方漫天要價,對家連還價的能力也沒有;這場談判其實沒有什麼實效可言。
在我看來,學聯或其餘領袖並沒有帶著群眾和運動走,而是被群眾押在前頭去衝鋒陷陣,再被我方不同聲音在後方攻擊而已。就算會有意見不同,但我時時都想講句「學聯代表我」,因為要達致實質成果,代表權是必須的,而從一開始走到這一步,我信任學聯。雖然我只能代表我自己,但大膽講句,能不能給予學聯或三子多一些自由、多一些支持?若是覺得他們的方向錯了,讓我們提出修正方向的建設性意見吧。作為一個沒有特別背景的獨立評論人,他們採納我的意見之程度,高得讓我感到驚訝。
假如我們不要實質成效,或說不主動追求什麼成效,只為了理想而佔領下去,有如一些文章所呼籲,「讓政府直接面對群眾」,沒有代表、自然沒有談判對話。就這樣長此佔領下去,我也不反對,但大家必須有這種覺悟:沒有希望、只有對理想的堅持。因為當初這場運動一開始,沒有誰是為了追求成效而來的;當我目擊學生和社運份子翻過欄杆時,我也實在無法明白這樣能有什麼效果,而我們如今走到了這個境地。我問自己:你還怎能預期,某些事情做下去一定無效呢?
無論別人怎麼說,微小的我必定與群眾一起留守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