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從台灣可以學到的

$
0
0

文:志達

台灣社運的爆發之後,很多香港的社運人士都紛紛拿台灣與香港對比。有人說香港佔領中環進程緩慢、有人說香港需要更深層次的覺醒才能夠達到發動一場運動的時刻。事緣身邊有台灣同學邀請,我自己反而借了機會與台灣留學生合作籌備澳洲的響應活動。現在初期的準備工夫完成,終於有時間總結一下自己對台灣這次社運的感想了。

與台灣留學生的整個合作過程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灣人的爽快。記得籌備初期,根據以往經驗,一封聲明信的署名關係到它的力道以及傳媒會否願意報導。然而當我致電第一位台灣學生會的幹部時,他直截了當地對我說署名用一個通用的已經可以,因為台灣人不會有心機介意這些細節。

這小插曲讓我自省了很久。

很多時香港的不同社運組織都會指摘/被指摘為「抽水」政黨,而當中一場運動的發起人都對市民有很大的影響。參與活動前的群眾都會首先確定發起政黨的核心目的、立場等等(然後當然會有其他政黨伺機「騎劫」)。可是,這些真是運動當中最為重要的嗎?又有人說「 香港公民必須處理社會的分歧、矛盾才能承載一場佔領、一場運動。 」其實很為香港心急。香港人除了排外,也排內,左右爭執不止,那麼一心渴望社會改善的我們究竟要等待何時?

觀察台灣是次行動,也有這些我們香港人經常遇到的分歧與矛盾。只是他們定了更大的圈圈,把支持與反對「服貿」的人都套進了「反黑箱」裡面。香港有否可以作為我們接納大家的大圈呢?

台灣的這次行動亦讓人看到一種「突發」的力量。原來有時思前想後,反而會令人錯過行動的最佳機會。 「寧可一思進 , 莫在一思停 。」行動有時開始得十分倉促,但只要後繼的人不斷幫忙的話,行動的意念與宗旨就能夠漸趨完善。

香港人有的是十分具效率的統籌能力,我們有時候卻正正是顧慮太多。情況好像一個投資,有時候面對機會,即時風險評估未準備好,也要有放手一搏的勇氣。又好像追女生,總要誇下海口然後為了實現諾言上刀山落油鑊。起了頭,發現瑣碎細節未準備好,才會在水浸眼眉的境況下產生修正他們的決心。一直在細節猶疑,只會不斷發現未準備好的萬一,但是世事又怎麽都會被你看透呢?

突發,然後所有社運力量統一矛頭指向相同方向,各路英雄為之護航,才是筆者看到的香港社運唯一出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