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遊行口號是「立即落實真普選,公民提名無篩選」,民陣估計有5萬人,警方估計有6,100人。在網上找一找,同樣是政改諮詢之際,2010年的元旦遊行,口號是「還我普選」,民陣當時估計有3萬人,警方估計有9000人。兩年人數相信相差不大,應該都比2013年元旦遊行的人數(民陣估計13萬,警方估計有2.6萬人,港大民意調查估計有3.3萬人)要少。
雖然人數不能說明清楚民意,以至群眾的行動力,但也多少能提供一點基礎,讓我們猜想大眾的政治熱情。整體來說,在過往香港的政改歷史上,單單是政改諮詢,似乎都未能造成巨大的危機感,讓人高度投入。相反,只有政權出現嚴重管治危機(如董建華年代的經濟衰退與2003年的沙士),或整體合法性及信心危機(二十三條立法),才能構成巨大的觸發點,甚至持續數年。如今梁振英的社福房屋政策重視穩住人心,相信短期內難有這樣的氣候。
同時,這次中央政府(或由中聯辦主力策劃)刻意把政改諮詢步伐拖慢,的確亦能做到一定的維穩效果。由於特區政府遲遲沒有具體方案,中央在特區政府配合下,作一些或明或暗的政治期望管理甚至打壓,消減市民的政治熱情。「反佔中」力量的諸多動作,雖然經常荒腔走板,為泛民群眾所討厭與恥笑,但是,也令溫和保守群眾跟「佔中」保持距離,多多少少圍堵了戴耀廷等的「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使之未能成為全民運動。再加上「佔中」運動在2013年花了大量時間作商討,以團結各政黨、界別及公民社會組織,凝聚共識,故此,過了年初的叫陣階段,公民提名的訴求,還導致大動員之勢。
在政制改革運動處於膠著,甚至有點低潮的情況下,泛民內部出現了新一輪的矛盾,亦在元旦遊行裡浮現,可以讓我們評估一下各方實力。2013年下半年,由9月的范國威、毛孟靜及譚凱邦等發起的「源頭減人」廣告,到最近新移民申請綜援的居港七年限制被終審法院裁定為違憲,令互聯網上的右翼本土主義作重新組合、佈署及「導正」。
可是,觀乎遊行中的「反赤化反殖民」集會遊行,參與人數只及百餘人;原來呼籲包圍政總的「一月一號全港反蝗大行動」行動,之前在網上甚囂塵上,但元旦日人數卻少得難以置信。因此,大概可知,作為一種網上網下的民粹情緒已經成形,只有壯大不會退減,但要獨立於泛民主流,構成社會行動、組織以及政策等等,還有一大段距離。殺氣騰騰的右翼運動宣言,恐怕也是黑暗之中吹哨子,自己為自己壯膽,難成為全方位的政治路線。在具體政治鬥爭之中要造成組織及政策效果,似乎還要依賴或潛伏在泛民主流的力量,扣連一些相對類近公民的論述(例如眾口一詞的「本土優先」)。
香港本土右翼的出現,最受威脅的可能是關注香港社會政策的民間團體及基層團體,以及它們的核心支持者。例如,之前有眾多股力量把握HKTV事件,在互聯網上對左翼廿一及個別成員作猛烈攻擊。而本土右翼在元旦遊行裡最搶眼球的行動,大概亦算是狙擊社區組織協會的蔡耀昌。長遠來說,本土右翼與經濟右翼作策略性結盟,正在減弱爭取社福權利及財富再分配的團體的群眾基礎及認受性(本來便不強)。我不禁想起,過去數年的地產霸權、官商勾結論述到底提供了多少優勢,是否仍在?還是已經蕩然不存?其實,近年興起的「本土優先」論述,最大的效應不是政策改變,而是企圖把反共與族群鬥爭路線視為社會鬥爭的優先,使具有較強階級涵意的鬥爭,例如社福政策改革、反公共服務及設施私有化等等,有意無意地被排在次要。如今基層團體又如何奪回群眾支持,奪回社會改革議程,都是新挑戰。(不知元旦遊行是否少了這些團體?希望有朋友可以補充一下。)
至於再長遠一點的效果,大概要看接下來的區議會、立法會以至特首選舉,應該是另一個比之前更混亂但更具決定性的戰場,不再只是泛民與建制,而且各種本土右翼與左翼之爭。
走筆至此,作太多估計也是徒然,筆者不是算命大師,並無預言能力。不過,從各方面來看,現況都像是一個膠著狀態,全勝或全敗都言之尚早。近年許多最後的鬥爭、殊死之戰、香港淪陷等等的說詞出現,除了鼓動及加深虛無及犬儒的悲憤及危機感之外,對認清現實限制與投身真切的抗爭並無太多助力。今年元旦,我在自己的臉書上寫:「反對派政治不只是上臉書,不是成功製造敵意與敵人就是政治上的成功。政治要講組織工作,講論述與實踐結合,講政策,講制度改革,講責任。」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新年伊始,以此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