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蒙兆達(職工盟總幹事)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年,官方及建制派的慶祝活動想必舖天蓋地,但他們有幾多人會記得,2017年也是六七暴動發生50周年?感謝導演羅恩惠,拍攝六七暴動紀錄片「消失的檔案」,讓這段日漸模糊的歷史記憶重新浮現眼前。記憶就是政治。我們選擇記念一件事件,不去記念另一件事件,反映的原來不單單是「過去」,而是我們的「當下」。六七暴動可說是香港自主工運的分水嶺,作為獨立工會的參與者,我們要認識現在的自己,根本沒可能繞過六七。
上世紀50至60年代的香港,剛剛搭上工業化的快速列車,經濟快速增長,但勞工階層的生活卻非常艱苦。工人每日不見天日地工作,沒有休息日,所得工資微簿至不夠三餐溫飽。港英殖民地政府只著眼於從香港賺取利益,未有提供任何社會及勞工保障。當時連《僱傭條例》也未訂立,只有一條「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限制婦女及兒童的工作時間。
六七暴動:工運發展的分水嶺
工人普遍生活及工作條件十分惡劣,爭取改善訴求的工業行動此起彼落,但資本家慣以解僱的強硬手段對付「滋事分子」。當勞資衝突爆發,大批警方往往會奉召到場驅散工人及拘捕工會領袖。有警察在背後撐腰,無良資本家更是有恃無恐。勞工大眾積怨日深,終因新蒲崗膠花廠一宗勞資糾紛觸發六七暴動,形成廣泛的社會抗爭。
不過,當年參與的工會均受政權操縱,特別是受到國內文化大革命影響,致使社會騷動發展至後期愈趨暴力化,甚至不惜傷害無辜,令普遍市民及工人對工會組織存有很大戒心。一些早於60年代後期便成立的自主工會,例如創始於1968年的港九拯溺員工會,及1970年成立的香港郵政局員工會,便標榜自己以謀取員工福利為優先,拒絕加入任何親中或親台陣營。但早年這些不結盟的工會只屬極少數。
四人幫倒台 中央調整港工會政策
六七暴動以後,親中工會遭受巨大打擊,工會領袖被流放、判監的不在少數,其後加上四人幫倒台中央政府調整了對港政策,親中工會路線轉趨溫和及低調;至於親台工會,亦隨著國民黨政策日益變得官僚化,漸漸與群眾疏離。面對這個處境,70年代開始,愈來愈多工人繞過親中親台工會自發組織工業行動,爭取加薪及改善工作待遇。例如,大東紡織廠工人、海底隧道焊接工及中華電力公司工人等,都是不滿公司內的傳統工會未能反映訴求,轉而自發組織工業行動爭取改善待遇,獲得社會的同情及關注。
在這個時期,由於親中或親台工會已不能扮演工人階級的代表,工人遇上勞資糾紛變得孤立無助,為了填補這個空隙,一些勞工團體便相繼成立及投入服務。成立於1968年的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簡稱工委會)便在這個背景下成立。工委會在推動早期自主工運方面,發揮了重要影響,及後更過渡成為職工盟。
自主歷程:從反抗資本家到掙脫政權操弄
回顧這段歷史,幾多工人因不忿資方的無情壓榨,亦無懼殖民地政府打壓,投身工運對抗不人道的工作條件。但他們逐漸便發現,他們要擺脫資本家剝削的枷鎖,卻換來了政權對他們的操弄。工人被告知搞工會便要歸邊,不是親共產黨,就是親國民黨,兩派勢不兩立。工人被捲入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風波,由國共衝突、文化大革命,到四人幫倒台,每一次都好像是身不由己。一個又一個新的指令,從上級下達,工會淪為執行政權任務的工具。工人當家自主,彷彿只是一個空洞口號,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難道工會註定要受到政權的支配嗎?難道香港工人就不配擁有屬於自己的工會?
說到底,工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既要反抗資本家的剝削,亦要擺脫政權的操控。憑著這個自主的理念,數十年來,無數志同道合者前仆後繼,經過無數的付出和犧牲,終於開創出工會運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