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Manson Wong
特首選舉提名期開始,公眾焦點馬上落在參選人每天拿到多少提名票,能否拿夠150票入閘已成了緊箍咒。特首換屆本來是全社會檢討管治得失,調整發展方向,激發創新政策思維的契機,但小圈子選舉的魔咒之下,建制派選委不是忙於從京官收風,便是忙於會見參選人用提名票交換界別利益,至於有多少個人利益糾纏在內,就更不得而知。
只佔少數的民主派選委本來影響力最少,但建制派主要由北京操盤的事實,反而令民主派承受了最多公眾期望,寄望他們通過策略性提名令更多參選人入閘,從而取得多數香港人樂見的結果。要從小圈子的困局中替港人爭取最大利益,有沒有一絲希望?
剖析民情,不難發現今次選舉被前所未見的恐懼籠罩。
第一重恐懼是社會撕裂漫延,雨傘運動或旺角騷亂再次上演街頭,黃藍對立的關係在家庭和朋友圈子持續擴散。
第二重恐懼是禮崩樂壞加劇,香港人現有生活方式不保,銅鑼灣書店五子或肖建華事件成為常態,香港淪為內地城市,人權法治逐步崩潰。
第三重恐懼是梁振英管治路線延續,長官意志凌駕一切,「西環」堂而皇之成為管治班子,越來越多港人被打入反對派行列,「享受」「敵我矛盾」待遇。
集體恐懼 扭曲民意
從民調所見,足以令這三重恐懼均噩夢成真的參選人,自非林鄭月娥莫屬;而受惠於這三重恐懼的參選人,又非曾俊華莫屬。根據心理學研究,恐懼感對於個人有負面亦有正面作用,既可以令人功能麻痺喪失判斷力,亦可以刺激求生本能走得更快更遠。若說全社會患上集體恐懼,目下香港的反應是前者還是後者?
儘管林鄭月娥與曾俊華的民意支持度有很大落差,最吊詭的事實是兩人在管治理念方面的同質性遠遠大於他們辦事作風的差異:兩人均在過去九年半擔任問責官員,同樣須對兩屆政府的施政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例如在土地政策,從2007年起林鄭擔任發展局長,土地開發政策廢弛,導致今天房屋供應短缺;同年起曾氏擔任財政司長,負責督導土地供應,多年來拒絕定期賣地,造就地產霸權。在全民退保方面,林鄭忤逆民意堅持入息審查的長官意志有目共睹;曾氏過去九份財政報告否定全民退保拒絕撥劃足夠資源的取態,也是昭然若揭。在政改方面,林鄭堅持以人大8.31決定作為政改基礎,並且拒絕承諾在達致普選後才為基本法23條立法;曾氏即使在本周口頭表示在「沒有前設」下進行政改諮詢,依然沒有表明不受制於8.31決定,更仍然要在推動政改時同步為23條立法。
林鄭曾俊華拒絕自省 違背政治倫理
林、曾兩人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參選以來不敢否定過去立場,不肯檢討過去失誤,更遑論為自己有份參與制定的劣政向香港人道歉。他們可以若無其事繼續「扮失憶」,但會永遠留下違背政治倫理的污點。
有人估計林鄭當上特首後送給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第一份大禮,是回歸二十周年七一遊行人數創歷史新高。但若曾氏上場後按照他的政綱推行政改和偏袒既得利益的財金政策,頂多延遲一兩年才把七一遊行人數推上新高,社會撕裂恐怕是早晚問題。
由此觀之,今天「薯粉」高漲的熱情可能是集體恐懼的條件反射,煙消雲散指日可待。
曾俊華因為作風親民,被很多市民視為特首參選人中的Lesser Evil。胡國興出了一條針鋒相對的貼文:「當你可以選擇『No Evil』的時候,為甚麼還要接受『Lesser Evil』」,這種說法確有一言警醒夢中人的效果。
專業議政的代表已經明言,「民主300+」選委正協調策略性提名,致力為特首選舉增加競爭性,意味曾俊華和胡國興均很大機會入閘。到了投票階段,民主派沒有「造王」的本錢,反而香港民意有左右大局的可能。殷鑒不遠,去年11月梁振英在選委會投票前40小時宣佈棄選,誰會相信這不是北京幕後發功的結果?
不管樂觀悲觀 要揀必然揀最好
香港市民即使沒有選票在手,也可以按照贊成或反對以下假設歸成兩類人:「香港民意足以影響北京最終抉擇,從而影響特首選舉結果。」
若果你屬於贊成假設的「樂觀派」,自然應該揀一個最合心意的特首,因為你的選擇會增加他的勝算,所以你揀選時毋須理會社會上其他人的看法或傳媒估計候選人贏面高低。若果你屬於反對假設的「悲觀派」,更應揀一個最合自己心意的特首,反正你的選擇不會左右大局,要揀當然揀最好。所以無論你是樂觀或悲觀,No Evil都有很大吸引力。
如何策略投票避免最壞結果是選委需要處理的難題,市民毋須代入選委角色思考,大可按自己心水選擇對香港未來五年最有利的特首,再從民調和一切可以發聲的渠道中表達出來。
進入提名期,胡國興出人意表越戰越勇。例如他對於為基本法23條立法提出三個條件:一是立法時機必須在政改方案通過之後進行;二是立法內容要包含39條國際人權公約保障,以及27條對言論、新聞、遊行、集會等自由的保障;三是同時要為22條立法,防止中央轄下各省市機構干預香港內部事務。
胡國興的政改承諾比民主派政黨過去提出的方案更具體,無論是曾俊華或其他參選人均未敢正面回應。北京從未否定胡國興作為建制派參選人的身份,所以他入閘後會否變成唯一能夠團結港人和北京信任的特首人選,值得拭目以待。
時局艱難,險中求勝。香港人仔細檢驗候選人的誠信和政綱,忠於自己心儀的選擇和勇於發聲,才是用希望戰勝恐懼的唯一武器。
原文刊於《明報》2017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