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每年交稅,公帑能否有效運用至關重要。然而我們若不細心留意,公帑往往用不得其所。除了新聞經常提及的大白象、醫療、教育開支外,我們甚至不清楚其分配的比例。最近,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工會)透過明查暗訪、公佈傳媒、直接申訴等多方入手,成功逼使社署加強整筆撥款資助機構的財政透明度,讓公眾可以更一目了然,監察受資助社福機構的開支。
機構撥款 是我們的公帑
受資助機構的社會服務包羅萬有,既用之於民,我們就有了解的權利。2000年之前,機構開支向社署實報實銷,一般不會有餘錢;但2000年一筆過撥款制度實施後,就賦予機構財務上很大的便利,甚至為機構肥上瘦下打開大門。一直以來,社署對機構披露財政狀況的監督並不嚴謹,只規定每年呈交財務報告(2014年7月開始需呈交「最高三層員工薪酬報告」);於公開披露的層面卻只受署方「最佳執行指引」限制,而指引規定含糊不清,容許機構循網頁、總部辦事處及「其他」三個途徑披露上述報告。說到這裡相信讀者目光都會集中在「其他」一項,因為這就是機構隱瞞財政狀況的最佳拍檔。最誇張的「其他」,將報告放於總幹事房間的水松板上,為的都是隱瞞機構用公帑向高層濫派花紅、逃避改善前線同事的薪酬。
揭發問題 工會周旋到底
資助機構亂用公帑兼有意隱瞞,公眾要監察實不容易。事實上,工會追查事件是無心插柳。一開始,工會其實只是調查資助機構向離職員工發放追補增薪(Back pay,如公務員體系中按通脹增薪的機制,理論上即使員工離職,都可以發放在職時期的增薪。)的問題。工會當然發現不少機構會以「機構無錢」為由拒絕各離職員工發放追補增薪,當時工會理事認為有政府資助,但個個喊窮並不合理,最後揭發事件,從部份機構「最高三層員工薪酬報告」可見,肥上瘦下、因為機構「水浸」(避免觸及政府規定的儲備上限)而向高層亂派花紅的例子比比皆是。
既然發現問題,工會決定追查下去。首先工會向每個懷疑有問題的機構,依據社會需要披露財務報告及最高三層員工薪酬報告的指引發信,要求取得相關資料;另外亦試過以公眾身份叩門,希望取得報告,唯大多都敷衍了事,或以不同手法例如查身分證去為難叩門的同事。向機構進攻成效不高,工會向社署舉報並要求改善披露機制。結果社署的官僚態度,因能令部份機構跪低,未能解決問題。7月份,工會向傳媒公開事件,開始引來業界討論,增加社署壓力。事件一直拖到10月,工會直接向立法會提出申訴,由議員監督社署改善及加強監察機構。最終於11月初傳來好消息:社署改善「最佳執行指引」,將機構每年相關報告刊登到社署網頁,市民可隨時查閱,機構從此不能隱瞞!
根治問題 抗爭乘勝追擊
勝利後工會沒有停下來,反而已經有下一步計劃。現行披露機制中尚有漏洞:每年資助額1. 少於一千萬或 2. 佔機構收入少於50%的機構,可豁免披露最高三層員工薪酬報告。工會認為,以上豁免需要廢除,因為1. 即使少於一千萬,市民仍有監察的權利;2. 大機構如東華,每年籌款額佔收入比例高於政府資助,但事實上仍每年收取約九億的整筆撥款,實在沒有不披露的原因。要全面監察機構及公帑,就要鍥而不捨,改善條例。
社福機構撥款牽繫到公帑運用及前線員工權益,工會必然繼續跟進。同時,工會鼓勵市民,不論是服務使用者或納稅人,政府政策總會影響自己,唯有齊齊關注,潛藏的問題才會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