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桂林日市,除了一嘗做小販的感覺,更是為了透過擺賣,展現在街頭售賣美食的可能性。看到昨日市民的反應,都好像很久沒有光顧過小販一樣,還有人不時問「每個星期六都會擺檔嗎?」。
如果大家兒時生活在公共屋邨,想必曾經光顧家庭式士多、便宜的快餐店,但時至今日,很多店鋪都捱不住要結業。於是,雜貨店變了日本城、士多變了 7-11、茶記變了大家樂,至於大排檔和小販,一早也因為「衛生問題」而被趕盡殺絕。
事情的源起,在於零四年政府銳意推動領匯上市(現稱領展)、泛民主派與建制派支持方案,加上九七後食環大力打壓無牌小販。結果,領展自私有化以來,商場年年加租,甚至強行趕走舊有小商戶,讓大型連鎖店進駐。商場店鋪做不住,街頭更是沒有生存空間,小販小則走鬼,大則被罰款和充公財物,他們未擺出檔口,食環經已密切監視。
一直以來,政府都加速空間的私有化,越來越多大商場,直接令到小店的數量直線下降、而停止發放小販牌,加上舊人退休,也讓小販生態不能延續。而無牌小販更是得不到任何通融,結果令小販幾乎完全失去生存空間。
要有一個美好的生活,就要嘗試擺脫財團的操控,對抗霸權,流動靈活的小販正是重要的一環,我們需要重現更多來自民間的選擇。有些民間團體一直倡議「區區有墟市」,正是推動基層的社區經濟,如果大家都可以打造一架木頭車、煮出拿手美食,在指定的地方擺墟,就可以重現本土的草根美食。
其實香港一直不缺生產和勞動的人,不同地區的市民,尤其婦女,都會自製日用品如手工肥皂、酵素;食物如醬油、醃菜等,這些手藝應當和小販一樣,得到政府的正視,讓大家都可以釋放勞動力,互相支援,減少到商場購物,達至社區自主。
如果羨慕台灣的夜市林立,不如我們也想想香港如何可以打破規限,重奪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