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就反高鐵及反傾倒泥頭的一些野貓式行動,網上社群掀起了激烈爭論,有人批評説這些行動是毫無用處的亂做,有人則質疑為何什麼都不做的人總愛大力批評別人。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用心理學的一個小理論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來理解。
1939年心理學家杜拉德(J. Dollard)等提出這個挫折攻擊理論,認為當個人的目標受到阻礙而衍生沮喪情緖時,人們傾向產生攻擊情緒及行為。而當挫折的來源有時屬於有權威階層(如父母、師長、老闆、上司、政府等),個人無法直接予以攻擊時,某些人可能會將攻擊行為抑制下來,或是找一個較為弱小的對象做為代替品,以達宣洩效果。替代的對象和挫折的對象如果性質上越相近,其宣洩的效果就越大。
攻擊使人突破無力感,帶來短期滿足感,故此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當來自中國的紅色資本的打壓及挑戰越嚴重時,社會上對弱勢族群的仇視便越高。另一方面,當個人對推翻暴政一籌莫展時,較貼近大眾的社運及政治領袖便成為攻擊及情緒渲洩的對象。
而講到底,挫折攻擊理論告訴我們的,是這些群體之間的攻擊不過是情緒上的假象渲洩,真正的突破點其實從來應該是外部的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