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方志恒:迎接本土化的新時代

$
0
0

作者為《香港革新論》主編

從旺角衝突到新東補選,短短一個月之間,本土浪潮席捲香港政壇。

到今天還抗拒本土浪潮的人,恐怕都是在翻老黃曆看日子。本土浪潮之所以出現、並逐步改變政治光譜,根本原因在於中港關係,已經出現了根本變化:

以往由於北京對香港事務較少干預,中港之間潛在的「中央邊陲矛盾」(Center-periphery cleavage)被淡化,特首成為本地政治的主要焦點;而香港的政治勢力就按「普選議題」這個主要裂縫,分成建制派和泛民主派兩大陣營,然後再按「階級裂縫」(Class cleavage)分成建制右派(自由黨、經民盟)、建制左派(工聯會)、建制中產(民建聯、新民黨)、泛民左派(工黨、社民連)、泛民中產(民主黨、公民黨)等等。

但近年北京改變對港政策,逐步加強干預香港事務,在「中國因素」的氣旋籠罩下[註一],本土意識全面抬頭 ── 即一種對本土自主和核心價值的香港人身分認同 ── 令「中央邊陲矛盾」有取代「普選議題」,成為香港政治的「主要裂縫」之勢。

政治科學的常識是,當「裂縫結構」(Cleavage structure)改變了,「政治光譜」就必然隨之改變。問題是,本土浪潮會怎樣重塑「政治光譜」?

本土自治、本土獨立、本土建制

參照海外「地域性政黨」或「自治區」的經驗(例如西班牙加利西亞、法國科西嘉島、意大利南提洛爾)[註二],可以預期香港的「反對陣營」,將會向「本土自治」和「本土獨立」兩個方向重整;而由於「中國因素」在香港的廣泛影響力,因此還會加上「本土建制」路線:

本土自治:以「永續自治」為政治願景、以革新一國兩制 / 2047憲法公投為政治議程、以非暴力抗爭為運動策略(較接近拙作《香港革新論》)

本土獨立:以「獨立建國」或「分離自決」為政治願景、以建立香港國族為政治議程、以「勇武抗爭」為運動策略(較接近《城邦主權論》、《香港民族論》)

本土建制:暫時未見完整的論述主張,但曾鈺成、曾俊華等人就本土情懷、語言文化的言論,已經漸見本土化傾向(其中王卓祺提出「香港芬蘭化」,即主張港人自我制約順從北京,以換取自治空間及核心價值,算是較具體的論述)。

而由於香港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再加上「多重裂縫結構」的影響(即「中央邊陲矛盾」外,原來的「階級裂縫」仍會存在),因此在上述的三大路線之下,必將再分裂成眾多大大小小的政黨,形成一個「碎片化的政黨體系」(Fragmented party system)。

本土潮流,浩浩蕩蕩。從政者不走本土化之路、不加緊建構本土論述的話,只會被逐步擠出政治舞台。

註一:吳介民,2014,〈「中國因素」氣旋下的台港公民抵抗運動〉,謝政諭、高橋伸夫、黃英哲編,《東亞地區的合作與和平》,頁130-144,台北:前衛。

註二:de Winter, Lieven and Tusan, Huri (ed.) (2003), Regionalist Parties in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Routledge).

延伸閱讀:

【革新保港 民主自治 永續自治 ── 香港前途宣言】
https://goo.gl/aAAKqv

【《香港革新論》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本文章原刊於《香港01》,特別鳴謝作者及《香港01》授權轉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