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2016年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公民黨候選人楊岳橋facebook專頁
文:鄺英豪(《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近日有指,民主黨與公民黨現正考慮,重新檢視黨綱,並有意將本土元素納入論述,作本土化轉型。年青的黨員大多認同,畢竟「民主回歸」已經走到盡頭,加強本土論述,方為出路;相反,資深黨員仍有歷史包袱,對「本土」仍有抗拒。
泛民政黨會作出幾大程度的轉型,仍然有待觀之,但肯定的是,本土思潮已經成為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
面向本土是與時並進
主權移交以來,香港的政治光譜一直以「泛民對建制」為主,亦即是「國際標準下普選」與「中國式普選」之爭。主流泛民一直以「真普選」、「自由民主」為論述骨幹,較少觸及本土議題,原因之一是「本土」容易被視作「排外」或「歧視」,流失選票。
可是,一個多月前的區議會選舉顯示,打出本土旗號的傘後組織、青年新政及新民主同盟,在選戰中打出漂亮一仗,泛民支持者並非一成不變,對本土訴求大有市場。在目前的港陸關係,香港本位是不可迴避之事,由核心價值到衣食住行,亦需要有一定清晰的立場,選民所需要的,是站在香港人角度,捍衛港人利益,在資源分配上,爭取港人優先的政黨。
當下的「大中華」理念、「開明中國」的想像,不少年青人感到疏離。相比之下,本土議題來得實在,更加貼身。現在連民建聯亦表示要立足本土,支持本土論述,儘管他們在涉及港陸利益衝突時,會否以本土為優先,仍然有待觀察。但本土意識漸成社會主流,泛民主派還有抗拒的理由嗎?
本土是為了保留香港的獨特性
「本土」本是中性字眼,世界各地亦會談及本土,對生活的地方有一份認同感,是正常不過之事。但在香港,每當談到本土,或多或少都會被「港獨」、「分裂」等字眼扯上關係。早前,環球時報的評論文章,指控本土「不排除」與台獨勢力合流,又「不排除」有西方勢力支持,正是一個佐證。此扣連「港獨」帽子的污名,正是泛民主派所忌憚。
香港本土思潮的興起,最根本的原因是,北京近年走向「天朝主義」,對香港的干預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梁振英政府上台後,各個界別對香港核心價值的侵食越來越嚴重。在選舉中,「一屋多姓」、「幽靈選民」、「蛇齋餅糉」等選舉舞弊技倆層出不窮,而且越來越明目張膽。與此同時,大陸資本四出收購主流媒體,繼成功收購南華早報後,又盛傳正洽購明報。在高等學府,校監梁振英強行安插,受校友及學生所反感的李國章,出任校委會主席,甚至呼籲商界勿捐錢大學,公然整頓學界,打壓學術自由。
北京的步步進逼,港府的狼狽為奸,才會令港人作出抵抗情緒。在此情況下,香港的主體意識、身份認同就被「迫」出來。本質上,香港本土意識是一種防禦意識,為的是保留香港的獨特性,捍衛應有的自治權。當北京始終以一種「天朝」心態對待香港,捍衛的意識只會越來越強。
守護本土為號角 擴大抗爭力量
一直以來,民主派以爭取民主,為與北京博弈的籌碼。但一個人大8.31決定,將博弈籌碼一掃而空,為過往三十年的抗爭方法、論述主張,劃上句號,亦宣告民主回歸論的終結。可以預料,未來十年,主宰香港政治的,就是「香港主體意識與中國天朝主義」之爭。本土意識就是嘗試整合各界,為下一波民主運動,作好準備。
面對鋪天蓋地的政治操控,民主運動不能只停留在議事堂,而必須走到各個界別「在地抗爭」。香港民主運動的戰場,不再局限於普選制度,而務必擴大到社會各層面,不論專業界別或地區組織、大專院校或中小學、公營機構或私人企業,以捍衛本土核心價值為號角,長期在各界別連結群眾。
由林新強事件到陳文敏事件,都反映連結及動員界別群眾在地抗爭,是目前抵抗政治操控的有效方法。俗稱「網絡23條」的《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即將再續審議,各個團體,包括泛民政黨、界別團體、傘後組織、本土團體等,打出捍衛網上言論自由,抵抗網絡封鎖的旗號,廣泛動員不同界別的市民,起碼令建制派受壓,不敢「盲撑政府」,甚至要求政府,先撤回、再諮詢。事件會如何發展,會否令政府讓步,值得留意。可以肯定的是,打出捍衛核心價值的旗幟,會更容易整合抗爭力量。
既要民主,又要站「大中華」的立場,這樣的位置似乎已被擠掉。香港本土意識不單包括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所指的,對身份、傳統和文化,有份強烈的感情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對天朝中國的抵抗,捍衛核心價值,並不是具侵略性的主張。
泛民主派不管過去如何,面對當今形勢,必須向本土轉型,否則就難獲社會支持。在北京天朝主義與本土思潮的角力,「泛民本土化」已是大勢所趨,亦是唯一的出路。
〈延伸閱讀〉
【革新保港 民主自治 永續自治 ── 香港前途宣言】
【《香港革新論》 Facebook】
本文章原刊於《信報》評論版,特別鳴謝作者及《信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