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Facebook、周融、戴耀廷

$
0
0

1098178_618031998240504_1226042391_n-650x650

今天蘋果日報頭版報導,香港有逾四百三十萬名Facebook活躍用戶,佔香港60%人口,如果有一天香港突然仿效大陸禁止Facebook的話,可能又會引發一場大規模示威,甚至革命都不足為奇。

最近牽涉到Facebook的政治議題,當然就是和平佔中與幫港出聲鬥like多,和平佔中目標是一萬人出來佔領中環,幫港出聲就說要喚起沉默大多數發聲,目標是連結十萬人反對佔中。前者說的是實質的社會行動,後者則可能是「我相信有十萬人______」般的「呃like」模式,兩者目標行動、參與者的付出成本完全不相對。這就猶如幼稚園學生與大學生鬥快完成一份幼稚園的數學試卷,根本不是一場公平的競賽,最後即使「大學生」勝出,都根本只是笑話一個,沒有認真深究之理。若幫港之聲不只是邀請十萬人表態反佔中,需是號召一萬人需要付出時間心力,以實際行動「保衛中環」的話,這才是公平的競賽。

說到「呃like」的話,這是一個相對公平的競賽(當然要撇除當中淘寶買like充數的水份及假用戶1)。撰稿之時,和平佔中Facebook約有38000個like,而幫港出聲則有10500個like,和平佔中在這層面而言當然是大獲全勝。可是,在現實上,又會有多少人會付諸行動呢?

依去年立法會選舉的數據,有約182萬名選民投票,當中有102萬名選民於選舉投給民主派,但同年只有20萬人參與六四晚會,40萬人參與七一遊行,即使是當時氣氛高漲的反國教運動,最高峰一晚亦只有12萬人參與集會。我們在網絡上看到泛民主派在Facebook上的聲勢遠較建制派為強,但可是最多人like的學民思潮,亦只是有17萬個like,佔香港每月活躍用戶接近4%,關心政治的用戶並不多,現實為政治願意付出較投票所付出成本為大的人數只是更少。

沉默大多數,並未必如我們所料,於最後關頭會站出來,更不會如周融所形容,會表達自己反對佔中的立場。沉默大多數是空白的,又可能大部分均是王菀之般討厭政治,存有大量可塑的空間,又或是騎劫的空間。現時周融善用沉默大多數的騎劫空間,盡情地利用這些空白民意變成自己反佔中的工具。既然結此,我們何不善用Facebook這個平台,令到沉默大多數擺向我方立場,甚至令他們願意付出更大成本爭取民主?

現時的Facebook上有三類用戶:

A型:身處泛政治世界的用戶
B型:游走於泛政治化與去政治化世界之間的用戶
C型:身處去政治化世界的用戶

付出成本與參與人數一直呈反比例,假若付出成本愈低,參與人數就會愈多,如投票、like post、簽名,甚至反國教是掛黑絲帶等;而隨著付出成本愈高,參與人數則會愈低,如遊行、集會的參與人數比投票人數低,參與留守的參與人數會比遊行集會的再低一大段,就是基於這種關係。當然,我們很難改變這個比例,可是,我們有很大的空間加大基數,從而令民眾願意付出的成本慢慢提這高,達到一定程度的改變。就此而言,透過Facebook鼓勵關心政治,以至參與政治的可塑空間仍然非常龐大。

細心留意林老師「爆粗」事件的起因,就會發現這段經剪接片段是由一些以娛樂和消閒資訊為主的Facebook專頁放上網的,而當時轉載的大部分人都只是抱著「食花生」及「道德批判者」的心態,甚至連蘋果日報一開始都「中伏」,批評林老師。當然隨著「起底」的資料愈來愈多,政治色彩愈來愈濃厚的情況下,就突變成一件政治事件,當時「食花生」轉載的人就會因事件政治化而消失得無影無蹤。扣連政治與現實生活的關係並不是一刻的爆發就可以達到,而是要經長年累月的轉發才可成功。就例如明星帶頭關心政治,如何韻詩、黃耀明組成「大愛同盟」,杜汶澤、黃秋生在網上評時論政,就是帶領支持者進入政治世界的重要源頭。

Facebook是一個回音壁,民主派應該用甚麼方式突破此回音壁,令關心政治的人增加,更多人like自己,是現時最重要的其中一個課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