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5日)在立法會有一項無法律效力的動議辯論,是由人民力量的陳偉業議員提出的「盡快取消小學三年級的全港系統性評估(下稱TSA)」。一如大部份由泛民主派議員提出的動議辯論一般,議案在建制派議員投票護航下否決。但最精彩的部份,遠不及吳克儉局長的發言。
吳局長首先化身成為英文科老師,教導大家assessment(評估)不是examination(考試)。並重申全港系統性評估只用作幫助教育局搜集有關學生能力的數據,因此只反映學生的基本能力,並不需要作任何的操練。相信吳克儉從來沒有在教育前線了解現時的生態,自從二千年代的教育改革開始,「評估」這個詞語已經取代了「考試」,在中小學中出現。稍有常識的人,都自然能夠明白「評估」與「考試」的本質在學生的角度並沒有任何分別。否則,香港考試局亦無需大張旗鼓,易名作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但在制度之中,我們最終可見的,仍然是考試和考試。以此角度來入手討論TSA,把全港學生福祉的問題淪為口舌之爭,作為教育局之首,態度輕挑。是為可恥!
其次,演辭中大談教育局如何減少TSA帶來的操練,並指「在2014年已推出優化措施,包括不發放個別小學基本能力水平達標率,以及將系統評估從小學表現評量中刪除」(原文引述)。有此作基礎,即是教育局過去的確曾利用相關所得的數據作學校表現評量的元素。在早年小學收生不足的情況之中,評量表現未如理想,絕對關係到學校能否獲教育局分派多少學生到校,最終影響學校的收生數量及會否面對縮班、殺校危機。還有,不發放個別小學基本能力水平達標率,文字上的意思就是教育局手上有這個數據,只是在2014年以後沒有再讓學校知道。吳局長在自相矛盾,一邊廂說TSA並不影響學校,但那邊廂的改革卻是收起某些數據不發放,同時亦不會利用相關的數據評估學校表現。邏輯推論告訴我們,2014年前,教育局還沒有引用相關改革以前,這個情況確實有可能存在,然而局長卻不願意正面承認,甚至有欺騙公眾之嫌,文過飾非。是為可惡!
再者,演辭中更洋洋灑灑大談香港教育制度之中極盛的操練文化由來以久,並非因為TSA而帶起。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固然同意操練文化在香港社會根深蒂固,時間上也的確是操練文化遠早於TSA的出現。由小學升中試、學能測驗、學科測驗、中三淘汰制度、舊制度之中的香港中學會考、香港高等程度會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這些不都是考試嗎?筆者尚記得自己是學生的時候,沒有太多為學科測驗操練,相信是因為學科測驗幾乎是每個學年都有,而且考核的試卷都只是針對該年所學的基本能力,而非每隔幾年以此作標準考核學生及學校。香港教育的操練文化,部份源於東亞地區的績效主義,喜歡不斷以測試形式來考核能力,另一部份則是源於香港過往非常精英主義的教育制度。來到2015年的今天,大學資助學位僅達全港適齡考生的兩成。當今天的成年人不願意組織家庭、不願意生育、適齡學童數量減少的今天,也許某些年齡的學童入大學的機會提高了,但代表不需操練即可理想達到嗎?今天減少了淘汰試的數量,但學位沒有大幅增加,考入大學依然困難,如何鼓勵家長、學校無需操練學生? 最過份的,是演辭中竟然用上「愉快中亦要有學習」。今天的學習愉快?請局長勿再催眠自己,掩耳盜鈴。
從這篇演辭,再看到局長面對教育政策的知識貧乏、欠缺對教育政策各持份者的尊重、理解和同理心,實無法證明局長勝任有關工作。吳克儉,下台!
作者:JY@進步教師同盟
(原文載於進師盟網頁)
(圖片來源:無線新聞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