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活化廳fb
致各位關心活化廳及自發留守行動的朋友,
這或非光榮結業,請容我們在這裡向大家宣告, 我們(繼續工作組+街坊會)將會於本月22號正式告別各位街坊,並撤出現址空間。
自2013年底藝發局終止資助活化廳,部分成員成立「繼續工作組」,與街坊一起留守,並以自負盈虧方式經營至今;期間成員一直與藝發局就這空間的發展政策會談,同時維持空間對外開放,並發起不同活動,如在油麻地街頭與街坊一同擺攤的「活化墟」、探討社區自發抗爭能量的「碧街事變-六四街頭劇」,雨傘運動期間藉這空間的社區網絡開展的「佔領撐小店」等。
在與藝發局進行的多次會議期間,我們三番四次表示要求局方就現時未有考慮讓民間藝團持續發展的政策進行檢討;同時,在活化廳現址,業權為政府所擁有的大廈內,部份單位空置已超過十年,過去這些單位曾為藝發局管理,但因局方覺得單位太殘舊而交回政府,因此我們希望局方將這些單位交予我們,作推動社區藝術發展,這兩點在一次與主席王英偉會議時亦有強調,局方亦表示認同問題,並會積極跟進。
然而,幾個月後,局方來電說,原來空置單位已為其他政府部門(社會福利署)擁有,因此藝發局無力亦無法爭取到那些空間,而局方亦同時提出在本年11月底作為最後遷出期限,否則將採取進一步的法律行動。就此,除了一定程度反映官僚體制的荒謬,客觀而言,作為推動藝術發展的機構,局方最終亦無法讓活化廳過往一直建立的成果,找尋到一個合適的方法延續。
但這次留守行動是成功或失敗?某程度這的確是失敗。因為客觀而言,活化廳是沒法延續下來。但與此同時,留守的過程卻成功迫令到藝發局就此空間的發展政策進行檢討(相對於過往在受資助期間我們已不斷在報告反映而都不曾理會),日後局方就制訂社區藝術的政策,也將增加考慮計劃的持續性,這對整體生態而言是有利。對於我們團隊,活化廳本來就是一場民間自發能量與建制框架的碰撞實驗,過程中沖撞到建制什麼改變?又或我們有否選擇本著這原則去做,也是意義本身。
一場佔領的成敗取決於它以什麼方式延續下去。在留守兩年間,一些原來累積在活化廳的街坊網絡、經驗能量等,其實也散落到其他點。(如花牌師父黃生因著過渡的時間才得以遷到土瓜灣的「青春工藝」,部份成員參與營運「蘇波榮」的「活化星期日」,藝術家成員與街坊也成立了新的工作團隊「街坊會」等)這都是憑著留守時期爭取的空間與時間才得以開展。
這兩年雖然沒有藝發局資助,空間只依賴微薄收入支撐運作(主要為街坊朋友購買記念品和捐款)但在團隊的熱心支援下,空間仍保持以面向基層社區的方向營運下來,持續或甚至更進一步,與社區建立關係、理念和討論。兩年來,因著這平台也支援不少有意思的事情發生,我們亦將在14/11-22/11期間,結束前的最後十天,在廳舉行「社區藝術・限日沽清 -真係執笠展」分享兩年來在這空間建立的成果(來來來~)。
另外,下一期接辦這空間的機構:「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會按原訂計劃,在這空間繼續營運。在留守期間,我們亦緊密地與cccd溝通,期間cccd亦對我們的留守行動表示相當認同和諒解,並給予不同方面的支持,我們亦特在此衷心感激。
在本月22號後,我們便會結束留守,正式離開現址空間。過往我們曾就當下一些社會問題提出新的想像,也藉著這個結合到草根街坊的平台,讓藝術家與街坊們一同行動回應,將抗爭能量放大;但或許,實驗也有完結的一天。未來我們希望繼續讓這結合社區,藝術與抗爭的能量,以不同方式延續,放下實驗的過去,從而開展更進深的事情。雄仔叔叔說過:「走過的路,不會消失。」希望在這高速遺忘的城市,我們的故事仍會在不同地方流傳,並再與各位街坊相遇。最後,在此感謝一路以來,支持我們的街坊朋友,謝謝你們讓大家認識到這可愛的社區。
活化廳繼續工作組+街坊會
李俊峰、葉浩麟、梁志剛 、許美玲、雷日楠
12/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