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約300名不同界別的人士,於報章聯署刊登〈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將香港核心價值定義為:
「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恪守專業。」
宣言亦提到:「失去了香港的核心價值,這座城市便變成失去靈魂的軀殼,港人也就失去了『香港』」。
「核心價值」似乎當之無愧,是這個城市的最大公約數,在港人口中、心目中,皆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捍衛核心價值」,更是理所當然兼大義凜然,政客無論也經常以此為。
十餘年來,每天新聞都在說,香港核心價值不斷受到一波接一波,一波比一波猛烈的衝擊。有人高呼this city is dying,甚至哀悼香港已死。
我們到底在哭甚麼?因為香港各種美好的事物,遭到租金和旅客的無情蹂躪?因為香港風光不再?還是真的因為一些價值受損?
當時普羅大眾似乎並未深入思考到底這個城市的核心價值為何,或者為何某種價值會在這個城市有核心的地位,便已將「核心價值」放上神檯供奉。甚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自由囉,民主囉,法治囉……總之對香港好嘅嘢囉!
很多人自覺不自覺之間,都將香港昔日光輝與「核心價值」掛了鉤:核心價值,是香港之為香港的關鍵,是她賴以生存的命脈,是她的利之所在——香港的利之所在,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了吧?
去年的一場佔領,徹底暴露香港人對核心價值的理解,竟然如此含混不清。我們驚異,原來對於相當一部分人來說,核心價值中的核心價值還是「繁榮安定」(或者和諧穩定)——不要激怒阿爺「懲罰」香港,不要打爛他們的飯碗,不要影響他們搵食。香港的「利之所在」,就是他們的生計 。為了表面的和諧,其他的核心價值對他們來說,也不是那麼核心……
核心價值,是否僅為掩蓋赤裸裸利益的遮羞布?應該沒有甚麼人會同意。每一個社會,在金錢和經濟指標之外,總有一些不那麼容易量化的利益,未必食得,卻攸關人民福祉。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一方面當然是保障成員福祉,另一方面,也體現其成員在溫飽以外,逐漸形成的一套公共文化之精粹,乃這個社會得以維繫的共同信念。
〈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開出的一張清單,似乎就是以普世價值為基礎去捍衛成員福祉,然後再加上一些香港的文化特色,例如強調個人、崇尚專業等等。
如前所述,香港人長期以來對核心價值並未有充分反思,這也使得香港人身份始終不甚明確。直至近年內地人大量湧來香港「旅遊購物」,文化衝擊愈見深刻,香港人危機感陡然而生。如果說政權的干預我們還可以裝作看不見的話,那麼一個個具形的「強國人」,就不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可以忽視的了。在他者的對照下,我們遂不得不認真地思考,「香港人」到底是甚麼一回事——甚麼構成了香港人這個獨特身份?
與此同時,一些社會事件之中,普世價值,或者抱持普世價值者,似乎不但未能保障反而損害香港人的利益,甚至遭到某些派別的人指控為「禍港」、「賣港」。
普世價值的光環開始褪色,與其緊密相關的「核心價值」一詞也難逃相似命運。雖然核心價值再如何仍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口號,但聽起來多少顯得過氣。
「核心價值」作為時代精神的符號,逐漸為「本土」所取代。然則本土又是甚麼?本土的指涉,比核心價值更加模糊,好像香港的昔日風光美好事物價值制度一切,當然也可以是核心價值所包含的價值,總之是我們覺得好的東西,皆可冠上「本土」二字。
可能正因為模糊,更加有一種朦朧的美。本土,寄託了太多香港人的感情,懷念小店、抗議大白象工程、撐起黃傘、揮動龍獅旗、反對水貨客……我們要捍衛香港——歸根究底我們到底在捍衛本土的甚麼,或者甚麼的本土?我們捍衛本土,純粹是基於利益嗎?如果是利益又是怎樣的利益?如果不止是利益,那麼背後蘊涵了怎樣的價值?本土可以作為一種價值嗎?本土與普世價值,是兼容還是衝突?
中大國是學會 第二次傾莊
日期:九月三十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七點至九點
地點:邵逸夫夫人樓G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