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Gundam Lam
文:方志恒(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一年前的人大8.31決定,標誌一個時代的終結。
人大決定,終結了「開明中國想像」──香港人曾經期盼,中國大陸在經濟改革後,會逐步走上政治開明之路,令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更有保障;但人大決定告訴我們,今天香港人面對的,並不是甚麼開明中國,而是一個結合威權政治和經濟實力的「天朝中國」。
人大決定,終結了「溫和對話路線」──香港人曾經希望,強調對話溝通的溫和路線,能夠促成港陸之間的良性互動,可以為香港帶來更大的民主空間;但人大決定告訴我們,天朝宗主從未想過甚麼良性互動,只是要香港人在其威權下跪低投降。
人大決定,終結了「改革主義路線」──香港人曾經設想,透過漸進的民主改革,能夠以量變促成質變;但人大決定告訴我們,天朝宗主從未想過放鬆對香港的絲毫控制,以漸進改革推進民主恐怕前無進路。
人大決定公佈一年後,香港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無力感,因為民主之路固然顯得荊棘滿途,就連我城原來的自治空間、核心價值和歷史文化,也正被天朝宗主以國家機器無情踐踏。
我們還可以做甚麼?相信這是所有心繫我城的朋友,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民間自治」 整固民主
現時,香港社會其實不乏各種嘗試擺脫固有框框的憲制改革想像,例如《香港革新論》的「民主自治」(以「雙首長制」拉闊自治想像)、「永續自治」(爭取香港自治地位超越2047年),以及不少社運人士提出的修憲、制憲、公投自決等主張。
這些憲制改革想像,如果是作為民主運動的中長期綱領,自然值得各方深入討論。但在「天朝中國」全面壓境席捲我城之時,這些重大的憲制改革想像,恐怕並非民主運動可以即時採用的現實行動綱領。當憲制改革在可見將來難有突破之時,我們還可以做甚麼,去推進民主運動?
要打破後政改時代的無力感,也許我們真的需要來一次思想、以至行動上的範式轉移──當憲制改革變得遙遙無期之時,香港人應該改變「以政權為中心」(State-centered)的思維,不要再圍着這個政府團團轉,而建立一套「以社會為中心」(Society-centered)的「民間自治」意識,實現公民社會的「自我培力」(Self-empowerment)。
在民間自治的進路下,香港人將可以找到新的着力點,而毋須再理會北京、港府及建制派,自行透過匯聚民間力量(物資、資金、技能、想法、人力)推進民間議程,例如以「群眾集資」方式推動公民參與(例如籌辦民主大學、動員選民登記)、普及本土歷史(例如將本土歷史著作漫畫化、動畫化、遊戲化),或者以「群眾外包」方式推進民間外交(例如將政治事件製作成多種語言的懶人包供外地媒體/意見領袖使用)、以至支援民間社企(例如將部份工序外判予網民處理)等等。
革新保港,民間自治。只要建立植根社會的「民間自治」意識,香港人就能化被動為主動,在天朝下尋找一條「革新保港」之路;同時透過公民社會的「自我培力」,建立更強大的「新本土民主運動」,為下一階段爭取「民主自治」及「永續自治」做好準備。
延伸閱讀:
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革新保港 民主自治 永續自治 ── 香港前途宣言
本文章原刊於《蘋果日報》評論版,特別鳴謝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