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排吹「本土風」
香港自從雨傘運動後,中國政府堅拒俾香港人真嘅普選權利,「民主回歸」嘅願望宣告破滅,「大中華」一詞似乎喺社會討論入面絕跡,亦出現政治人物紛紛表態支持「本土」議題/使用「本地」標籤嘅趨勢。呢一股「本土風」亦吹到嚟澳門,曾公開聲言「假普選」都可袋住先嘅吳國昌議員,最近都將「城邦」(傳統定義:城市為一個主權國家自治)等本土標籤納入發言中揮舞。
我對澳門本土意識形成持開放態度,雖然我個人抗拒身份建構同社群主義,我只能對「澳門人」身份形成、澳門本土價值形成提供反思嘅問題。
本土訴求並非新鮮
澳門「本土優先」嘅訴求好早已經有人提出,喺政權移交之初,由失業工人示威要求削減外勞,至最近博彩業工會要求以立法方式確保庄荷一定要由本地人擔任、博企外勞管理層要有退場機制令本地人有晉升機會等。喺澳門居民集體利益上面-工作機會優先權嘅訴求一直非常強勁。近年吳國昌參考梁振英提出「港人港地」(現已彈票),提倡填海新城「澳人澳地」,亦為一個共同利益議題。
共同利益之外仲有乜?
香港發展出引以為自豪嘅法治、自由市場等核心價值,咁「澳門人」有咩共同珍惜嘅特質或價值呢?「共同利益」遠未可稱為共同特質或價值。價值係喺社群的精神/行為上體現,並唔係好似中國咁週街貼滿標貼「宣稱」有咩「價值」就可叫價值。如果有人話「法治」係澳門嘅價值,相信唔多人會同意。
我由純粹描述嘅角度,嘗試探究澳門人有咩共同特質/價值:
一)由澳門年青一代普遍由細到大都被期望入公職嘅現象,可以睇到澳門人普遍尋求薪高糧準、人人有得撈嘅安穩生活,相對嘅係唔係好似香港咁鼓勵競爭上遊。有人話,如果存在年青人嘅「澳門夢」,應該就係 「430(高級技術員點數)+經屋」;
二)澳門係一個非常講人情嘅社會,有人話「識人好過識字」,澳門人普遍重視人際關係,生活/工作上盡量避免產生衝突產生破壞關係。
無論你認同與否,我客觀地觀察到,重視人際關係、非競爭性(人人有得撈)係澳門人共同利益以外嘅特質。而呢啲特質我認為唔可以叫做/成為價值之外,亦唔係好令人自豪嘅 …
共同歷史/環境?
構成本土身份另一元素係共同嘅歷史同埋生活環境,曾幾何時我對澳門啲古蹟好有感情。以前中學時期外出交流時(當澳門仲未「申遺」),當聽到人地話澳門淨得賭場嘅時候,我會立即反駁話澳門嘅燈塔、大炮台、教堂有好耐歷史㗎。但後來有較多機會外出旅遊睇多少少之後,開始發覺澳門有特色嘅建築其實真係少之又少。澳門旅遊局可能影相影到好靚,但身處澳門世遺城區已冇乜歷史感覺。令我反思,啲古蹟係咪單純由細對到大有感情?定係好有啲咩獨特嘅價值?
香港有英國統治嘅光輝時期值得懷愐,但葡國統治時期嘅澳門政府,難有事可以懷愐。1999年政權移交後,平心而論澳門政府對市民服務、前線公務員廉潔方面有好大嘅改善(但當然,高層嘅貪污、利益輸送變得更嚴重)。雖然澳葡政府唔係冇可取地方,例如不斷起公屋嘅政策係好嘢(以前經屋平到冇人買),但整體上澳葡唔係一個理想嘅政府。
最近喺網上見到有網民活化市政廳旗/徽號嚟代表澳門,如果你唔鐘意用「五星蓮花」嚟代表澳門,我對探索新嘅符號/標誌代表澳門表示開放。但作為世俗主義(政教分離)嘅支持者,我認為有「天主聖名之城」口號嘅市政廳徽號唔適合成為代表澳門嘅新標誌。
話到事,澳門先係你嘅
以上對於澳門人身份嘅探討只係吹下水,無論我鐘唔鐘意澳門人嘅共同特質/歷史/記憶,至少,澳門嘅政治未來應由我哋掌握。希望從政者唔好停留空談「城邦」嚟消費本土標籤,唔好出賣澳門人取政治自主嘅可能性, 打破政權移交後親共利益集團輪流治澳嘅格局。
最後,最近保育愛都、松山燈塔/主教山對出嘅天際線等議題入面,都顯示澳門人對本土歸屬感增強,有望未來呢種歸屬感可提昇到當家作主嘅意識。
原載2015年8月17日《愛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