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傘後,漫長的革命

$
0
0

網上不乏自命激進的人士,他們討厭將雨傘佔領稱作運動,堅稱這是革命,且不時主張不惜使用暴力推翻政權。可是,一旦將革命的視野收縮為「期待一場短期行動的爆發」,就出問題了。

記得文化左翼鼻祖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說過,革命的最終成功,很多時需要一次短期革命行動,但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為這一「短期」作出「長期」的努力呢?

假若時機真的來到了,但社會眾多領域的成員(包括市民社會中各行各業及社會組織),會共同起來抵抗嗎?對威廉斯來說,貌似自由多元的資本主義社會是複雜的,權力也是分散的,因而反對運動也需要涉入多條戰線,於多個領域進行部署(經濟、文化、教育、社區),而不單是把眼光聚焦在短期行動本身。

也就是說,倘若雨傘再臨,我們如何突破從前,在佔路以外,推進並深化業已開啟了的不合作運動?例如,如何能夠令一定數量的老師罷課、各行各業一定程度的罷工,以至大量公僕請辭等呢?這需要更長的準備。不要忘記,佔領的成功爆發,也是有賴佔中運動持續兩年的推廣、辯論和聚焦,當然還包括,政府當時連串失誤與大眾無畏行動。

因此,革命不是石頭爆出的激進行為,如雨傘期間打爆立法會玻璃,明顯帶來反效果,且是假議題產物。

若要動搖那些根深柢固的多重支配秩序,其實是漫長革命。誠然,這麼多人願意成為馬路天使,是今次的里程碑。

最後,我們可以重新區分運動和革命的不同:運動是將社會變革看作是一場結構性的轉化,她有其社會連續性,這包括歷史、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行動和準備,而革命更多地強調一次性的秩序扭轉和推翻。

如果有人只看見後者,將革命簡化成短暫爆發的行動問題,那漫長的革命就是嘗試綜合二者,並將行動重新放回一個更長遠、寬廣的社會歷史視野之中,策動改變。

原文刊於明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