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為編輯所擬。
對了,今天就要啟程前往台灣。
去台灣,除了出席週六張鐵志主持,那個跟林飛帆的學運對談外,今天就會到台灣水牛文化事業的討論會,圍繞的就是圖中這本《傘裡傘外》,看到書名和封面設計,大概會以為書本是記載著近三個月雨傘運動的歷程,附上感人的照片寫著每個佔領者的小故事,甚至時著上《一起的撐》歌詞……
但實情這書根本就不是這樣一回事,簡單來說是一個名叫陳奕廷的台灣年輕記者,一年多以來與各派意見領袖和代表的訪談錄(包括我在內),在去年認識他並被邀作訪問後,除了因著那時的局勢問著我對佔中和商討日的評價,還有大型群眾運動的想象,最大的記憶還是他很深入地問到我怎樣看上一代和這一代的矛盾,也難怪書本後來有著有個小標題稱為「世代競爭」,我固然一五一十地道出我的想法,書內也清晰地記述了我對行動創造性的想法,也說明了為何半年前的這天會和學民學聯的戰友,作出「重奪公民廣場」這個不歸的選擇,但沒記錯那時忙著DDay3拉票,也沒談書本的細節之類便在訪問後急急離開。
書本出版以後,才發現這不只是一本訪談集那麼簡單,作為一本主要談社會運動和政制發展的書本,找到李柱銘和曾鈺成作為訪問對象也是不足為奇,戴耀廷和劉兆佳榜上有名也是意料之內,但除了訪問名單異常完整外,他竟然能同時邀請陳景輝和陳雲作為訪談對象,能把他們的觀點呈現在同一本書裡,實在是難得難得。(訪談名單:戴耀廷、曾鈺成、劉兆佳、劉細良、李柱銘、余若薇、羅永生、雷鼎鳴、朱凱迪、葉寶琳、陳允中、黃之鋒、何潔泓、龐一鳴、周思中、陳雲、陳景輝)
在經歷雨傘運動後的香港,各派的鬥爭數之不盡,不問因由慣以派別先行,私不免就成了衡量對錯最主要的因素,即使是我也不斷受著考驗,而期望各派政圈中人表述觀點,或了解「對家」想法的機會已是少之又少……但也許正因為他是台灣人,不用介入香港那些政治紛爭,從隔岸書寫香港政局變化,才能平真地呈現出各人的想法,在一個不是左膠就是熱狗的年代裡,他能被學苑邀請到港大分享,也能到序言參與葉寶琳主持的新書分享會,談他對香港的期許和觀察,今時今日,我想香港已經沒有這種人。
若你要了解香港政制、社會運動和公民社會發展,我毫無置疑會推薦《傘裡傘外》,主流書局當然沒有,要買就到旺角序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