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Manson Wong
對於蔡東豪先生於2015年3月19日發表的《香港敗在移民質素》[1]一文的觀點,本人實感萬分詫異,也無法理解,遑論認同。
《香》一文中所呈現的移民及人口政策觀其實與香港政府的極為相似,單以「經濟」面向為考慮,忽略其他社會面向。而所謂的「經濟」面向也似乎是局限於對外貿易、金融、房地產等的產業結構,即現時大家都嗤之以鼻的產業結構。無怪乎會把「移民質素(學歷)」置於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對於「滴漏」神畫破滅的現今香港,這過時且遠離新時代社會願景的人口政策及經濟觀,實在不能理解為何仍能直接從別人的文章中搬字過紙,置於桌上。
如果「低學歷」(文中用的標準是沒有大專以上學歷)是所謂「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請問蔡先生,這教那些本地土生土長,同樣是在各低技術的基層工種中默默耕耘,支撐社會的低學歷市民情何以堪呢?他們又是否所謂「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呢?當然前題是,蔡先生也需要先明確指出他所認同而引用的所謂「社會問題」是指甚麼,與沒有大專以上學歷有甚麼關係。
但更諷刺的是,單從「吹水(打咀炮)」的層次看,蔡先生所認同而故意撰文和應的觀點,甚至比無能的香港政府更為「離地」。根據政府的官方統計數字,現時到香港的新移民正正是支撐香港低技術的基層工種的主要人口,是實實在在的支持著香港社會維持及發展的最根本部份。如政府發佈的2013年人口政策諮詢文件[2]中指出,有70%的新來港人士正從事低技術的基層工種。是故,在社會主流都開始大力批評政府發展觀傾斜商家,莫視基層大眾的參與和福祉的當下,連政府也至少在口號上也開始打出「全民就業」,「釋放基層、新來港婦女勞動力,支撐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基礎」等說法。但可悲的是,文中作者對於現今香港基層工作人口現況和貢獻的了解可謂近乎「失明」。更遑論未及考慮家庭照顧者這極為重要的非直接經濟貢獻呢!
「移民」這一課題除了經濟的思考面向,也同時有家庭團聚的考慮。就本地發展考慮而特意輸入的「專才移民」每天150個配額的「單程證」政策,這個最為主要及被大家最為重點討論的內地移民來源,其政策目標正正就是要處理家庭團聚的價值考慮,正正是不應讓經濟考慮成為剝削團聚權利因素。
無可否認,「單程證」審批權不在香港,香港無能力左右內地政府決定,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著這點,不少爭取中港家庭權益的團體也是站出來支持爭取香港的「單程證」審批權,以使香港能有計劃及落實人口政策的基礎,也有利於中港家庭免於被內地貪腐官員拖延團聚。
但文中作者的觀點不但狹隘、過時,更是遠離具體香港社會現況和脈絡及人道價值的「國際標準」,實令難以信服,也未見作為香港社會發展的討論資源的價值。真的要思考香港現況問題,我認為應從香港無法自主決定自身政、經路向切入,而不僅僅是跳過自主問題就去想如何配合一套不知是「誰」想出來的發展觀。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