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政府打壓小販的邏輯謬誤

$
0
0

今年農曆新年,深水埗桂林街、北河街交界的「桂林夜市」,也許隨着食環署的加力打壓而宣告「被消失」。食環署早於2月初已「掛起9 幅黃色橫額,呼籲居民切勿光顧無牌小販,並表明會嚴厲取締無牌熟食小販」云云。《明報》(2015年2月11 日),看看那些標語,不外乎寫上:「嚴厲取締無牌熟食小販」、「切勿光顧無牌小販」等等。這些標語掛在熙來攘往的鬧市中,途人正眼也不瞧一下,然則,是否代表「有牌小販」便可以在當區擺賣嗎?那又不然。因為有牌小販還得遵守很多規則才可經營。

家長式專制的決定

有團體本月發出網上問卷,收回兩百多份,「發現有62%人認為桂林夜巿應原址保留但加強管理;只有2%贊成一刀切取締。」《晴報》(2015年2月18日)可惜,這個政府無論由民生事務,乃至經濟發展,民主進程,都不會聽取他們不願聽到的真正民意,因為這些民意全是逆意的反對聲音,官老爺們覺得這是「搞事」,聽了這聲音就代表向反對派屈服,因此,就算打着「民生無小事」的現屆政府,也不會成立專責小組,好好研究一下小販政策,而只是一刀切,絕無轉圜餘地,以「影響環境衛生」、「傳播病毒」等標語去恐嚇香港人,叫人不要光顧熟食小販。深水埗區議會的決定,絕對是「家長式」的專制決定,試想想,全港最多基層市民居住的地區,竟然不能於農曆新年的幾天假期,品嚐「窮人恩物」的小販食物,不能以一個幾毫去「篤粒魚蛋」,買餅雞蛋仔,反而要市民去光顧那些大發新年財的酒樓食肆茶餐廳,捱那「加一加二」,加冰再加三蚊的普天同「慶」的日子嗎?

政府沒有在閒時好好檢討「小販政策」,卻在大時大節,以行政管理手法,粗暴打壓小販,要他們絕跡新界港九,卻又容許更阻街的花墟花檔、茶餐廳枱櫈,甚或私家車等,橫亘在行人路上,令香港人迫得要走在馬路上,這些情景,每個新年都歷歷在目,可是政府又不怎樣用力打壓,為甚麼短短幾天的「桂林夜市」,又不可以因勢利導,像花市般招標登記,然後搞好衛生,齊齊開檔,大吉大利呢?

你看政府一直迴避檢討小販政策,卻捨本逐末,強調光顧小販影響健康,破壞環境,擺佔馬路,破壞「法治」,甚至有「光顧無牌小販,危害健康損市容」這些反智標語。(損市容者,十八區區議會的地標也)影響所及,香港人漸漸地以為商場店鋪的食物才叫衛生乾淨,街頭食物全是藏污納垢之物,有學校竟三令五申,不准學生放學後光顧小販,違者處罰等,既然如此,政府自然有恃無恐,一派家長式的專制管治,完全漠視民意,硬是拒絕放寬小販的發牌和管理。

「後佔中」時期的「疑神疑鬼」

「雨傘運動」一役,歷時79天,影響深遠,儘管政府最後也完成「清場」,可是後來出現的旺角「鳩嗚團」,屯門及沙田的「光復行動」等,都使政府成了驚弓之鳥,只要是人多擠迫的地方,政府都會如臨大敵,恐防香港人又會乘時而起。這種尾大不掉的局面,是「後佔中」時期的必然現象,因此,今時唔同往日,食環署乃至警方,以往真的「隻眼開隻眼閉」,農曆新年三天假期,大家一起回復正常「秩序」,可是到了今天,政府不能容忍半點混亂,那怕打壓小販是「阻人搵食」,都要將局面控制下來,於是,區議會絕無半點討論餘地,食環署亦一改以往懶懶閒心態,高調地配合執法,把小販看成是佔中三子一樣,誓要奪回道路使用權不可。這種官民矛盾,根本只是政府在疑神疑鬼,心中存在「佔領」的夢魘,可是,卻要小販賠上幾天的生計,連那丁點生存空間也封殺了。這種堅壁清野,一網打盡的邏輯,放在政治打壓上還可說是掌權者「風險管理」的一着,可是,小販擺買只是日常民生的事情吧,如果擔心市民吃了不潔食物而影響健康,因此不惜以一整隊食環署職員24小時在現場看守監視,那麼,流感肆虐了整整一個月了,政府做了甚麼?食環署連加強人手清潔街道的訊息也聽不到,局長連叫人上街記得戴口罩也沒提一句,更遑論免費為高危者注射疫苗了,難道禁止小販經營重要得過流感病毒四出傳播嗎?

小販是社區的創意之源

一直以來,撇開「衛生問題」和「阻街」這兩個似是而非的理由,小販其實是本土文化的創意泉源,幾十年以來,小販活動帶起了多少街頭創意?先不去研究那一輛又一輛精心改裝設計的木頭車,只看那些街頭小吃,例如「炭燒雞蛋仔」、「咖喱魚蛋」、「車仔麵」等等,都是經過小販不斷在街頭叫賣,調整口味改變而來的,沒有科學的民調,沒有機械製作,只以香港人的口味,加上民間的小智慧,小販便調製成一款又一款好味的街頭小吃。例如「雞蛋仔」便因應市場需要,變出數十種不同的口味,歷數十年而不衰。但政府不但不製訂政策,扶助這些基層市民自力更生,反而一邊將小販「妖魔化」,冠以骯髒之名,另一方面,卻又大肆宣傳那些街頭小吃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過橋抽板,莫此為甚!試看看「雨傘運動」那些藝術擺置及就地取材的創意,及至年宵花市,年輕人設計的貨品,那些創意和心思,使香港人也不吝花數十元買下來,你便會發現街頭才是文化創意之源,小市民的生活才最有生氣,而一天到晚在街上擺賣的小販,才是「香港本土文化的生母」。

我們至少可以列舉十多個理由,去證明香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絕對有空間容納小販這門自力更生,肯捱肯幹的職業。可是,當小販這古老職業,碰上這個沒有民意基礎,卻又強調「民生無小事」的虛怯政府,便只有繼續被「妖魔化」,然後,香港人眼睜睜看着這個政府裏的官員假惺惺,一邊廂竭力宣傳照顧弱勢社群,消滅貧窮,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另一邊就將小販視為城市發展的絆腳石,把基層市民棄如敝屣,還以一些似是而非的謬誤邏輯,去掩飾決定本身的錯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