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佔領運動期間,身體成為了抗爭最重要的武器,也是權力顯現的場域。季刊《Dirty》主編表示情欲書寫和性別論述在港仍屬邊緣,希望為讀者創造主流外的另類選擇,在12月份的創刊序中,向讀者們挑機「我們敢寫,你敢睇嗎?」,重新發現社會上被我們視而不見的隱形人。
《Dirty》早前以[佔領、身體與權力——運動中的情欲、性/別政治]為題,邀請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游靜、文化評論人鄧小樺、行動者洪曉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何式凝、中大學生會秘書石姵妍為座談嘉賓,共同討論整場雨傘運動裡身體政治與權力的關係,開拓這方面相對空白/疲弱的論述空間。
解放城市對身體的規管
文化評論人鄧小樺表示,人們身處在佔領區中,會獲得一種較放鬆的感覺,因為佔領區解放了城市對身體的規管。那些馬路、天橋、石壆等等,都不再是阻礙行人行走,不準橫越的地方,隨意走走可能已度過幾小時,笑說﹕「行佔領區好似無咁易攰。」居住在旺角佔領區附近,鄧小樺表示經常會在深夜時落街閒逛。她留意到即使在深夜,仍有不少上班族會特意去佔領區坐下,或者去發呆,「今日有D唔開心,落黎坐下先返屋企。」坐在佔領區的空間,不期然就比家更容易鬆弛下來。儘管令人煩惱的問題可能還在,但坐下來後心情就似是得到平復。
鄧小樺亦分享在運動中一次在旺角的經驗,站在湧濟的人群中,她很快被推上了第一排的最前線。氣氛緊張時,有位男仕突然大喊一句﹕「女仔去後面啦!」她認為有些人會樂於接受這種安排,享受好處,特別是可能發生肢體衝突;但也會有人質疑「點解要向後退?」
運動中的性別分工:金鐘?旺角?女仔去後排?
曾參與反高鐵運動的洪曉嫻同意,過去包圍立法會時也試過從前排,被其他參與者推到後排,令她已難以看到前排的情況。而在雨傘運動中,紛紛流傳「男守旺角,女留金鐘」、「佔領區的女性娶得過/守過旺角是真男人」等論述,洪曉嫻認為這些說法正正是加強了性別間的二元對立。在運動中對身體,言語上的攻擊和威脅,洪曉嫻拒絕屈從,選擇要直視威嚇,「只有面對它,才有可能鬆出捆綁。」,「我出得黎示威,就預左被摸。但唔好諗住會嚇到我。」鄧小樺回應指,這是種有自信的反擊,「一打我,你就輸」的態度,並追問如何建立起這份自信。洪認為,「最好當然是對方的舉動被拍攝下來,但即使沒人拍到,她也願意親身表述,作一個有力的見証者。」另外,她亦提到運動中對性的壓抑:在參與社會運動時,一般私人領域的生活亦要被隱藏,被排拒在外,不應展現或被拍到親密行為,否則就會受到攻擊。
網絡性欺凌
中大學生會內務秘書石姵妍經常的網上社交平台轉發運動的消息,其中,她的一則消息被陳雲配上「看圖不看字」後轉發,在網上引起了大量具有性意味的留言。面對這樣突如其來針對身體的評頭品足,石姵妍指身邊朋友的支持十分重要,但心情一樣受影響,感到生氣和不被尊重。她補充指這類留言並沒有因為運動結束而停止,連一些網上舊照片也遭批評,被攻擊對象亦波及與她合照和出言維護她的朋友。石姵妍質疑,對方若不同意其言論,應直接指出問題,但迴避評論她的政治看法,而針對她的身體和性別作出性意味的攻擊。 一來拒絕了女性在公共領域討論政治的機會,也是以性作為攻擊對手的武器。石姵妍感到,女性參與政治特別困難,往往會被受譏諷其身體特徵和衣著打扮,如:「胸大」、「低胸短裙」等。受到網上攻擊時,開拓話語場地十分重要,透過書寫可為自己充權,也能同時反擊對手。
保護下的父權展現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何式凝教授認為,過去要加入社會運動的門檻很高,但在雨傘運動中,只需「擔張櫈仔」坐下,就已經表示支持和參與了,門檻相對較低,令更多人可參與。過去絕少社運經驗的她,一坐下就七十多天,笑稱自己是「廣場呀四」。期間在人人勸退的時刻,她快速策劃並成立了文化監暴行動組,為雨傘運動加入一鼓新的道德力量。何式凝認為自己有責任陪伴留守市民一起經歷和平抗爭。但她留下來的選擇,似乎令她成為了學術中的少數,與身邊的學者和教師不相同:有人認為老師保護學生,就不能讓他們繼續留守在危險中,所以應勸退學生。
運動初期曾一度傳出警方將會發出橡膠子彈,幾位講者均認同在家人和朋友的憂心勸退下,離開與留下都不是簡單的決擇。 稱不懼被摸的洪曉嫻表示,她更怕接到母親哭著叫她離開現場的來電。何式凝認為,決定去留時,即使自己內心很想留下來,我們往往想尋求他人的認可,不論來自於朋友或家人,他們的反應會支持/阻礙我們去留的決定,這可能都屬於父權的一種體現。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游靜指出,在雨傘運動中特別強調要保護年輕人,如「學運女神」的前學民思潮成員周庭和十四歲粉筆少女。但值得反思是女性在運動中的形象被建構成,需要保護的一種純潔的處女想像,意圖將年輕人純正化與單一化。游靜發現,雨傘運動衝破了過往「政治大事,性別小事」的分類,在運動中期一群學生領袖,包括不介意被慾望投射的HEHE兩位,合同出席同志遊行活動,反映爭取政改與性別平權不分先後,一樣重要,需同步合力向前進步。除了性小眾,雨傘運動中也成功連結社會中不同弱勢團體,讓我們發現在制度下,彼此其實存在很多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