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雨傘運動在走台灣民主運動的路

$
0
0

觀乎雨傘運動及之後的發展,香港民主發展,的確是加速了。從幾方面看,香港自928的發展,步伐卻愈來愈像台灣八十年代的民主發展。

八十年代,台灣仍有報禁,辦報可招刑獄。但就算在這情況下,反對派刊物,仍是一雞死一雞鳴。著名的刊物,計有《八十年代》,後來被禁則改成《亞洲人》及《暖流》;《美麗島》,後來發展成「美麗島事件」;《博觀》,後來變成了《博觀叢刊》;《新潮流》及後來的《新社會》;以及《進步》、《深耕》、《前進》、及《雷聲》。當中部份刊物的編輯部,成立了「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後來發展成民主進步黨的宣傳系統。不論你同不同意台獨立場,無可否認的,卻是台獨論述,遠比香港任何政治立場為深。政論雜誌的百花爭鳴,客觀上提供了發展論述的空間。

歷史可以借鏡,卻不會重覆。香港言論自由,遠比台灣根深蒂固,但政治論述,卻是最近十年才興起。這主要是因為過去香港商業掛帥。雨傘運動,有外因內因。外因是北京決定推行強硬路線,但內因卻是因為香港有了好幾年的論述基礎,才能持續了七十多天的運動。雨傘運動,亦直接令新興媒體壯大,甚至催生了再新一代的媒體。現在看到的爭吵,是我們歸納集體意識的過程。也許正因如此,執政者才感到迫切性,要壓下雨傘後的聲音。因為一旦集體意志出現了,下一波的政治能量,將會更為強壯。

參與政治,每個人的切入點都不同。《選戰》裏的葉晴,就是為了調查亡夫死因,才參選特首。我們很多人,參與是因為雨傘運動或之前的社運令我們醒覺了。但別忘記,爭取公平的選舉制度,只是令分配資源的過程較為公平。政治目的最後乃是分配資源。由教育到扶貧,甚至本港不用關心的軍事,都是如何運用資源的課題。保守主義、工人優先、自民黨等符號,代表的都是執政理念,能化成大部份議題裏的一致立場。政黨政治,容許選民將各議題,簡化成政治立場而投票。今天的政治論述,仍然停留在政治層面;筆者期望,論述會逐漸轉移到經濟層面,不再是單單指出政策問題,而且提出實際的對應之策。這樣才會令我們的政治論述,更為堅實。

但另一方面,台灣爭取民主的血淚,亦足以借鑑。以事後論,蔣經國是華夏民主之父;沒有他開放報禁黨禁,台灣的民主路會走得更崎嶇。但是台灣七八十年代的民主運動,卻絕不平順。當時仍為戒嚴,組黨辦報皆是犯法。單論最著名的「美麗島事件」,軍事法庭審訊了八人,其中主謀施明德被判終身監禁,其餘七人則判十二至十四年有期徒刑。八人實際受刑,最少四年,最多十年,當中包括後來官至副總統的呂秀蓮及現任高雄巿長陳菊,都各自受刑五年以上。暴力事件,亦時有發生,著名的包括「江南案」及「林義雄家血案」等。台灣的民主,當中亦有血有淚。

相比之下,香港的當權者雖愈見專制,但尚幸香港的傳統體制仍在,香港人現時付出的代價,遠較台灣朋友為低。但是捍衛權力,無論權力來源有多可笑,乃是人的本性,我們不能不防。雖然筆者不覺得香港會惡化到台灣七八十代的戒嚴,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道執政者可能的計劃,我們的反應就不再是:他們竟然如此,而是:他們果然如此。一字之差,卻差之千里。「竟然」,是因為對方的行動是意料之外;「果然」,則對方的行動是預期之中。意料之外,則會驚恐,或會被嚇怕;再收拾心情,重新出發,實會浪費時間。如今政局風起雲湧,不爭朝夕,恐怕就會被對方牽著走。預期之中,則可應變。學會應變,我們才能取得主導權,將運動導向我們希望的方向。

筆者相信臨界點理論:歷史大事情,往往在事件爆發前,已埋下原因,當下的決策者,或有能力拉前推後發展,卻不能令發展逆轉。東漢之亡,亡於桓靈,獻帝再明,亦無力回天;前清中衰,始於乾隆末年,嘉道兩朝,早已錯失改革失機。香港民主運動,是否在雨傘運動中突破了臨界點,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歷史洪流,尚待驗證。但是觀乎發展,雖有眾多雜音,但總體而言,卻很正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59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