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坐巴士的真人真事:一對母女,女兒十一二歲左右,一同上車。以下是兩人的對話。
女兒:點解要去圖書館?
媽媽:去睇書!
女兒:但係上wikipedia都有資料喎。
媽媽:唔得!上太多網唔健康!我就係要你養成讀書既習慣。
雨傘世代吸收知識的方法,大多來自網上。初入行時候,上司寫文章,裏面的數據都是一個個洞,而筆者的職責就是找數據填回去。到現在,筆者自己行文,幾乎每一篇都是直接上網找資料。就算是大約記得的數字,都會上網查一查,確保自己沒有記錯。沒有互聯網,筆者根本寫不了。
打這場世代戰爭,這也是我們雨傘世代的一大優勢。對方面對的是因為互聯網而擁有無限知識的群眾,每個人只要能加以分析,都可以據理力爭。所以筆者覺得通識怎麼改,其實影響都不大,因為年輕一輩,早就跳出了靠學校,靠硬體書本才能學習的框架。學校教授的知識,如果跟他們的整體認知距離愈遠,反而愈加削弱學校的權威,只會帶來反效果。
知識,亦不限於數據。有了Youtube之後,從互聯網學習新技術亦非難事。筆者近兩三年的烹飪技術,突飛猛進,就是從Youtube學來的。掌握怎樣去「學習如何學習」(Learn to learn),乃是我們雨傘世代的一大利器。
以做Vlog為例,身邊沒有電影系的同學,就不能做嗎?其實看了以下的教學視頻,再加點練習,要拍出「業餘以上,專業未滿」,應該難度不大。
- Indy Mogul的 Top 10 Lighting Tutorials、 Top 10 Audio/ Mic Tutorials及Friday 101: The Full Series
- Tom Antos的 Tutorials: Learn Filmmaking!
- DiCasaFilm的 Filmmaking/Photography/FCP Tutorials
要例子嗎?實際觀察別人的視頻,多端摩模彷就可以了。由訪問(例子:thebrainscoop、Phd Comics)、到獨白(例子:Crash Course)、到漫畫配音(例子:Vi Hart、 Minute Physics),其實Vlog的形式很多,本地的政團中,亦有很多例子;有些其實在拍攝技術上,都異常簡單。Vlog做得好不好,重點反而是內容,能否得到共鳴。這一點,則要靠各位的想像力了。
一開始,技術當然未足;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高科技界的創新,每每是以現有的零件結合,做出比舊科技簡單而簡陋的技術。新技術新面世,一般都很多限制及不足,專業使用者不會採用,但因為新技術較簡單,價錢較低,就會吸引到非主流群體使用,給多它壯大的機會。到最後,新技術成熟之後,就能正面對抗,繼而取代舊技術了。這理論就是有名的「破壞性創新」(Creative Destruction)。
雨傘運動,本身就是一場 Creative Destruction。用的政治手法,一開始並沒有人認同;曾經以很小眾的方法開始,得到經驗後,到了雨傘運動就取代了舊有的模式。傳媒方面,在雨傘運動前雖有如《獨媒》或《100毛》,一兩個成功的例子,但整體而言,還是主流媒體為主。但是一眾網媒,已經深耕了幾年,靠的就是新技術,成本便宜,要求不高得以生存。但有了經驗後,一到雨傘運動,就成了一股新力量。其他的助緣,由whatsapp、FB、到論壇,每一樣都是香港人已經在政治以外,使用了好幾年的技術,所以到了臨界點,就帶來了極大的力量。
筆者認同,這一刻我們還是什麼都未爭取到,但是世界已經改變了。現在,我們如要鞏固這一切,就要每個人都發揮想像,將信封繼續推前。筆者不是鼓勵每一個人都去做Vlog,但這是好例子,很多看似遙遠的技術,其實因為科技改變,都已經是觸手可及。使用科技、善用科技,才能將我們的優勢盡力發揮,我們才有可能會贏。
本系列其他文章:
雨傘世代的反蛇齋餅糭:科技是我們的武器
雨傘世代的反蛇齋餅糭(二):寫見證、格格漫畫、棟篤笑、小說
六套我想看的雨傘世代小說及電影
雨傘世代的反蛇齋餅糭(三):抹黑怕還原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