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金鐘、銅鑼灣,三大佔領區的抗爭落下帷幕,重點轉移至考量和制定下一步策略。我們或許能從佔領區中獲取某些啓示,剖析香港的抗爭生態,爲未來漫長的抗爭之路鋪墊。
【旺角,本土派的狂奔】
近年香港本土的生存空間愈發縮窄,當本土主體備受壓抑,便是衆多所謂「本土派」崛起之時。「本土派」常被稱為「極右」,成爲「激進」的代名詞。他們以維護本土文化爲核心,亦常被批煽動香港人與內地人的族群矛盾,排外情緒高漲,甚至含有濃厚的「港獨」意味或「民粹主義」。
依靠網絡平臺,在佔領運動期間他們繼續擴張,旺角佔領區成爲最大的陣地。旺角戰士從運動伊始,便經歷了多場「戰役」,但他們無懼「藍絲」武力對待、警方「選擇性執法」,更在清場當日以身軀「對抗」,摒棄傳統抗爭路綫,主動迎擊。清場結束之後,再以極具創意的「嗚」展開新一輪的抗爭,還差點讓旺角升級至「戒嚴」之地。
以一種近乎狂奔的姿態,本土派的蔓延速度極快,且具有相當數量的群衆基礎,其抗爭方式是否值得借鏡呢?
從旺角的清場行動來看,旺角「戰士」鬥志十足,在街頭「無限復活」,進化爲「巷戰」,讓警方無所適從。這種「打不死」的精神,正正打破了傳統抗爭中固化的結構,爲草根階層帶來新的衝擊,成爲全民抗爭不可或缺的力量。當對抗僵持不下,這或許可作爲一個突破口,持久成爲一股推動力量。但仍需留意的是,「本土派」的桀驁不馴既是他們的優點,亦是他們的缺點,需要技巧性的平衡。何時釋放「本土派」能量,釋放的底綫如何界定;何時收回以配合整體抗爭的進程,未來需謹慎思考。
當然,最理想是「傳統派」能成功扣連「本土派」,壯大民主力量,集體反撲政權有意分化的「詭計」。但從目前狀况分析,「傳統派」與「本土派」確實存在理念與方式上的分野,短期內難以達至統一,只能各自爭取主導權,擴大自身力量。估計需待傳統架構瓦解後,如泛民政黨更新換代,才有可能出現轉機。
【金鐘,理念與價值的堅守】
儘管金鐘佔領區容納了不同類型的抗爭人士,但整體上還是恪守了「和理非非」的抗爭原則,清場當日,「靜坐被捕」更是延續了公民抗命的理念。
金鐘有別於旺角,這裏有理論上的「組織」,例如「大台」、「命運自主台」,規模較大的救護站、物資站。後援組等等。這裏亦聚集了相當多的學界領袖、傳統民主派、精英、學者、媒體人士、公衆人物等等,因此,「金鐘人」的思想包袱比「旺角人」要重。
「金鐘人」(這裏並無刻意區分「金鐘人」或者「旺角人」,只是佔領地域上的區別)的抗爭建基於「傳統社運模式」,由知識理念、價值觀等意識形態所構建,這種模式穩定深遠,但見效慢,而且耗費的人力物力龐大。隨著體系備受質疑,難以保護本土利益之際,「金鐘人」又實行了某些改良,嘗試突破,不再被動捱打。例如升級行動,或者預計將在未來成爲主旋律的「不合作運動」、「社區民主」、「青年登記選民或從政」等等,都展現了主動出擊的信心。如上述工作能集中力量推行,將有助於突破「政治瓶頸位」,擴大抗爭的深度,給予政府更大的管治壓力。
金鐘就像一塊啓蒙之地,留守過的,擁有一定民意基礎的有志之士,已成為主導力量。他們應好好利用這一優勢,深入政治圈,打破現有壟斷的議會生態。眾多政治冷感的港人被佔領運動喚醒了,他們應透過參選或助選作地方宣傳,累積實戰經驗,擴大民意支持度,從而奪回平等的議事權。
【銅鑼灣,淡定自若的溫柔】
或許只有少數人猜到銅鑼灣是最後一個被清場的佔領區。能堅守至最後,除了源於政府清場的策略之外,還與「銅鑼灣人」的淡定自若切切相關。正當旺角風起雲涌般狂舞,金鐘霸氣地駕馭大局,銅鑼灣却在溫和低調中醞釀著絲絲人情味。
他們從來都不是媒體的焦點,猶如一個孤島,正正凴借這個優勢,它可以不被干擾地進行自己的民主啓蒙。「銅鑼灣人」較爲簡單實在,回歸初衷,這裡包容了「藍絲」與「黃絲」之間的理性討論,亦能容許自由行、外國遊客的自由表達,更在未得知確切清場時間之前,召開記招致謝及致歉。他們坦然面對結果,感動了不少市民,未來的抗爭理應具備這種態度。在如今「亂扣帽子」的分化時代,銅鑼灣可作為修養生息及靜心思考的平台,緩衝繃緊的局面。
佔領雖已散去,深化抗爭才剛剛開始。如何走下去,相信佔領區的經驗可成為指南針,旺角的進取利於策略,金鐘的沉穩利於執行,銅鑼灣的溫柔利於調解,彼此互助互補,缺一不可。在此根基上尋求創新突破,香港的民主才有可能薪火相傳,乘風破浪,達至終點。
井悠
20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