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佔領運動的好就在於群龍無首,政府找不了對頭人,所以不能瓦解運動。
可是所謂群龍無首,除了使敵人束手無策,也同樣容易叫一般公眾找不到重心,了解、參與並投入進去。
像是說,運動無疑呈現出了無限多的步伐,但到底哪步是主幹呢?這個對分散的強調,至少扼殺了一種可能,即尋求屬於共同的下一步和方針,並合眾人之力一同踏出及推廣。
在「沒有大台」的號召下,我們面臨民主整合的危機。舊式大會固然問題多多,但有些功能卻難以一下子取消,像是聚焦、整合及形成共識,即在雜多分歧的聲音、主張和策略之中,嘗試提煉出一些當下焦點,形成共同意志。我們固然反對舊時由上而下的精英邏輯,但隨之而來的答案不該是什麼都不要,而是該尋找相對地下而上的新模式,讓民主得以聚焦和整合。
為什麼強調整合?第一是策略,在主張繁多的民主征途上,我們需要更為聚焦於某幾項,讓力量更集中;其次是內部分歧。假若失去共同,群眾就容易擦槍走火。說到底,民主運動不該是「誰也不代表誰」,恰恰相反,我們應能以彼此的名義共同行動和負責;最後是要爭取路障外的他人支持,這要求佔領運動能凝聚一把清晰的共同聲音,讓他人能夠辨認並嚮往,方能成為普遍。
但當下困難是,我們沒法形成共同的策略及方針,這可能導致太過分散,並叫一些人於曠日持久中陷入迷失消極,而且內部不時紛爭,一些人動不動柴台叫囂,似乎連對話的能力也失去。
面對分歧,如能通過對話而有所調整,並形成共同方針,這最為理想;其次,如果能用一個整體的框架看待彼此分歧,視為相互補足,也很不錯;最後,若真的難以並存,就分道揚鑣,各為行動負責。遺憾是,現狀乃三者都不是,而所謂「誰也不代表誰」和「沒有大台」論則成了答案,以致人們經常處於既難整合也難分割的古怪狀態。
文章刊於今日明報